第62章
如珠似宝
萧露很快就忘记了萧韩氏对自己的不公待遇, 津津有味地对着一个刚出生不到半个时辰的孩子犯起了花痴。
温慧醒过来的时候,已经又到了晚上。
她感觉自己应该被擦洗过了,身上清清爽爽,衣服也是干净的,带着阳光的气息。身下是熟悉的柔软温暖的褥子,看样子自己应该已经被挪回了卧房。
温慧觉得肚子饿得厉害, 好像已经三天没吃饭,现在要是摆上一大桌子饭菜在她面前,她觉得自己能全部吃光。
她想动一动, 这才发现浑身都没力气, 某些地方还有些痛。
她偏过头想喊人, 才发现床沿边趴着一个人, 却是萧循。
萧循已经睡着了, 呼吸声很均匀。旁边桌子上柔和的夜灯光芒洒在他身上, 将他的眉眼勾勒得沉静而温柔。
这时候萧循的身体突然一动,已经醒了过来, 看到温慧也醒了, 脸上就露出懊恼之色“慧儿, 你什么时候醒的?我还想守着你的,结果竟然睡着了!”
温慧笑着摇了摇头, 萧循又道“你现在感觉怎么样?要不要喝水?还是用膳?知秋一直守在灶上, 我这就让人叫她送吃的来。”
温慧却只问“孩子呢?”
可能是之前生孩子的时候喊哑了嗓子, 现在她感觉说话的时候喉咙都有些疼。
萧循先去外间吩咐宫女去灶上传话,这才跑进来, 指着床榻边不远的一个小摇篮。
孩子依然包在襁褓里,躺在小摇篮里睡得正香。
温慧吃力地将脑袋偏过去,却只能看到摇篮的一个角。
她忍不住急道“把孩子抱过来,给我看看。”
说起来孩子是她辛辛苦苦生的,到现在却只有她一个人还没看过孩子长什么样。
萧循闻言也觉得自己傻了,嘿嘿傻笑了两声,走到摇篮边,轻轻伸手将襁褓抱了起来。
看得出来,萧循抱孩子还很不熟练。但他的动作十分轻柔,好像徒手托着一块豆腐,生怕一不小心会打碎。
温慧还不能坐起来,只能看着萧循将孩子放在旁边,她尽力侧过头,就看到了孩子皱皱巴巴的脸。
在现代的时候,温慧其实根本就不喜欢小孩子,觉得他们又爱哭又爱闹,时不时还经常碰到熊孩子,让人计较也不是,不计较又觉得烦,搞得心情特别差。
可是真到自己生了孩子,孩子明明也长得不好看,但温慧还是觉得心软的好像化成了一滩水,柔软的不可思议。
她痴痴地看着孩子的睡颜,听着她轻轻细细的呼吸,只觉得怎么看怎么爱,真觉得这就是降落凡间的小天使。
萧循就坐在床沿看着她们母女,原来这就是有妻有子的感觉,真的是心口涨得满满的,对于未来也有了更昂扬的动力,因为肩膀上沉甸甸的,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温慧突然低声问萧循“你想好起什么名字了吗?”
“宝珠。”萧循其实一看到孩子,脑海里就冒出了这个名字,此时含笑看着温慧,柔声道,“就叫萧宝珠,如珠似宝,慧儿觉得怎么样?”
温慧脸上倏地绽开了一个灿烂的笑容,心头原有的一点隐忧烟消云散。她轻轻点了点头“如珠似宝,好。那小名就叫宝儿吧。”
萧循弯下腰,在温慧的额上轻轻落下一吻,低声道“你和宝儿,都是我心上最重要的人,如珠似宝。”
温慧不由脸红了,嗔道“你小心些,别吵到宝儿了!”
萧循笑着去抱宝儿,乐呵呵地喃喃“宝儿,宝儿,你娘害羞了 ”
温慧“… …”
果然男人幼稚起来,跟小孩子没什么区别。
她忍不住瞪了萧循一眼,萧循却乐呵呵抱着襁褓,完全没看见。
宝儿明明睡得正香,也不知道他看个什么劲儿。
温慧在心里吐槽萧循,却忘了之前自己看着宝儿,也怎么都看不够。
这时候知秋带着宫女,提了食盒过来,萧循就将宝儿放回摇篮里,自己净了手,准备给温慧喂饭。
温慧见了他的架势,心里倒是有些甜蜜,但嘴上还是拒绝“你别忙活了,让知秋来吧。”
萧循却坚决不肯假手他人,非要自己来。
其实温慧是觉得萧循的喂饭技能实在不够娴熟,不像知秋,手也稳当,频率也适当。
不过既然萧循坚持,温慧也就由他去了。
能保持给妻子喂饭的好习惯,也好让他知道生孩子坐月子有多难受,能体谅自己的辛苦,终究算是件好事。
食盒里是张姑姑和刘姑姑特意交代给温慧做的月子餐,做月子餐的厨娘也是从宫里调出来的,专门伺候温慧一个人。
温慧的印象里,好像月子餐都是油腻腻的,且一般很少放盐,没想到宫里出来的专业厨娘就是不一样,食盒里端出来的汤颜色清亮,完全没有油腻的感觉,让人一见就食指大动。
温慧这一顿吃得十分满足,身体里流失了的力量也似乎回来了不少。
她吃完了便又觉得困了,打着哈欠对萧循道“床这么大,你赶紧也上来一起睡会。”
宝儿已经被知秋抱走了,温慧倒是想自己喂,但她暂时还没有奶,只能先让乳娘喂。
乳娘是早些日子就找好了的,四个都是知根知底的,也不怕有什么问题。
温慧生下宝儿的当天,她还昏睡着不知道的时候,张姑姑已经派人往宫里送了消息。
那一天下午,公主府就收到了皇宫赐下来的诸多物品,大部分都是给孩子用的。
到了第二天,泰和帝和皇后听说萧循给孩子起名叫萧宝珠,龙颜大悦,干脆也亲自写了两个大字“欣玉”,作为宝儿在皇家的名字。这是干脆将温慧当王爷对待了,生了女儿都是从了这一辈的“欣”字。
泰和帝另外赐下了一个“嘉玉县主”的封号,给这个出生才两天的孩子。
要知道,赵王的女儿,也只是一个县主的封号罢了。
对于公主来说,这就是莫大的荣宠。
比如文惠公主的异母姐姐文昭公主,她也是第一胎生了女儿,但她的女儿长到五岁,也没有得到任何封号。
文昭公主也听说了泰和帝给温慧新生的女儿赐下封号的事,当天就在家里摔碎了一屋子的杯盘碗盏。
但气过之后她也没什么办法,总不能跑到宫里去质问泰和帝吧?
而原本听说温慧生了女儿的京城百姓,有些不怀好意的还暗搓搓等着她被萧家嫌弃呢,结果马上就听说了泰和帝赐封号的消息,瞬间就偃旗息鼓,不敢乱说话了。
不少人还心中悻悻,觉得凭什么萧循运气就那么好,做了官还可以跟公主在一起,公主甚至还给他生了孩子。
这哪里是面首的待遇,这明明就是驸马嘛。
但他们还没办法名正言顺上告,因为温慧和萧循,真的没有成亲啊!
这些人心里酸得很,心道当年还嘲笑萧循做了公主的面首,现在看来,若是自己当时愿意做面首,是不是也能有这么大的机缘?
温慧要是知道这些人的想法,只怕要轻蔑地“呸”一声,也不看看自己长得什么鸟样,就敢随便肖想公主了?
自己是那么随便的人吗?
看看萧循,长得多帅气,才华多逆天,这才是公主伴侣的标配好吗?
当然了,因为慈幼堂的缘故,大部分京城百姓对温慧的印象非常好,多数都是自发为她和宝儿祈福的,年前那几日,京郊的几个寺庙都香火鼎盛,不少都为温慧和宝儿求了平安符,之后回来再送到公主府大门口的侍卫手里。
短短几日,公主府就收到了一大篓子的各色平安符。
温慧挑了几个出来,为保险计,请知春检查了一下,确定没什么问题,就给自己和宝儿戴上了。
说起来她看到那一大篓子的平安符,心里也不是不感动的。
这个时代的百姓,多数还是很淳朴的,你对他好,他也一定会想着报答你。
这一大篓子的平安符,就是那些普通百姓最朴素的心愿,但却也是最虔诚,最能打动人的。
温慧将剩下的平安符仔仔细细收了起来,其后每当心情沮丧的时候都会翻出来看看,然后心态便又会重新积极起来。
这个除夕,温慧因为还在月子里,皇后体恤她不能吹风,没让她去宫里过。
温慧干脆将萧循一家人全部请到了公主府,一大群人热热闹闹过了个新年。
好在萧韩氏没那么些迂腐的习性,想着反正已经不在老家,那些陈规陋俗也无所谓守不守,因此半下午就由萧循带着萧衡拜祭了父亲的牌位,然后一家子一起去了公主府。
这个夜晚,大概是萧循三兄妹过的最热闹最开心的一个除夕了。
萧循自打泰和十九年春回京城,之后两年都没有回老家,除夕都是跟温慧一起过的。
现在他左边是母亲带着弟妹,右边坐着温慧,旁边还有宝儿躺在摇篮里,他只觉得人生圆满,不过如此。
萧衡和萧露则完全是因为京城的除夕实在是太热闹了,晚上用完晚膳以后还出去溜达了一圈,买了一大堆看着好看其实没什么用的东西回来,被萧韩氏笑着骂了一顿也不能浇灭他们的热情。
萧衡其实还偷偷给冯晴买了个小礼物,只是没被萧露看到罢了。
等他们回来,温慧还安排人搬出早就准备好的烟花,一排一排地点燃,直接照亮了这一片的天空。
萧衡和萧露都惊呆了。
他们以前在乡下过年,村子里也就只有里正家里买得起烟花,那也是只有寥寥数支,放完就算。
但就算如此,每到除夕之夜,村子里的孩子都会跑带里正家附近,等着看那绚丽的烟火。
他们没想到,原来烟花,还可以这样放。
大片大片的烟花绽放在夜空里,红的黄的蓝的紫的,交织在一起,绚烂无比,让人忍不住屏息凝神,想要将这一刻的美景长长久久地留住。
温慧不敢出门,就倚在窗前看外面的美景。
当着母亲和弟妹的面,萧循不好直接将温慧揽进怀里,就偷偷握住她的手,低声道“愿年年岁岁,共卿看此美景。”
温慧偏过头看了他一眼,微微笑了笑,手心翻转,跟他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好,年年岁岁,共卿看此美景。
新年伊始,朝廷突然颁发的一条法令,直接让京城的百姓炸了锅。
法令的大体内容是,禁止近亲婚姻,比如表兄弟姊妹之间,不能成亲。
这条法令其实是在朝堂上吵了几天之后,才勉强颁发了下来。
最先的□□,就是从翰林院被调到户部调研司的郎官萧循,整理出的一份奏章。
奏章里面的数据,萧循已经提前拿给泰和帝和太子看过,两人都被数据展示出来的事实惊住了。
而奏章在朝堂上被萧循展示以后,他又有条不紊将调查到的实际情况一一说明。
谁也没想到,近三年,单单是京城及周边,婴孩的夭折数量就达到了惊人的2342个,这还是听到了风声来调研司收录了的情况。
那些因为没听到消息或是纯粹不愿意来调研司,因此没被收录的情况,还有多少?
如果扩大到整个国家,一年夭折的婴孩数量,又该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
一想到这个问题,整个朝堂上都是鸦雀无声。
没人去调查的时候,谁也不知道这种情况有这么触目惊心。
而萧循接下来说的,又让各位朝臣更加不寒而栗。
在2342个夭折的婴孩中,父母是近亲婚姻,即表兄弟姊妹成亲的,占了188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