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慈幼堂开张

  萧循抚了抚她的秀发, 低声调笑道“这么说,我这个面首已经算是合格了吧?”

  “什么面首!”温慧嘟囔的声音模糊传出来,“委屈你啦,萧大人!”

  在温慧看不到的地方,萧循笑着摇了摇头,低头看着温慧的眼神温柔的不可思议。

  我的殿下, 你才是真的好啊。你是我心中的阳光,无可替代。

  那天温慧太累了,之后又有萧循陪着, 她就忘记了进宫去告状。

  但宣威将军府发生的事情, 还是很快传到了泰和帝和皇后的耳朵里。

  过了几日, 温慧才后知后觉的听说, 不但裴夫人被皇后狠狠斥责了一顿, 便是裴老大人, 日子也很是不好过。原本泰和帝对老臣相对是比较宽容的,但那几天却频频找裴老大人的茬。

  裴老大人都是多少年的官场老油子了, 稍微一查就知道了原委。

  之后骆琳琅就被送到了郊外的庄子上, 她从宣威将军府要回去的丫鬟也被卖掉了。

  温慧冷冷地听着, 并不在意骆琳琅的结局。

  反正, 以女主头顶那巨大的的光环, 过不了多久,她肯定会回来的。

  不过至少,有一段时间不用碰到她了。

  其后的日子没什么波澜,温慧继续跟太子妃一起, 兢兢业业为慈幼堂做准备,陈王妃没事的时候也会过去发表一下意见。

  所谓三个女人一台戏,太子派过来的两个属官经常会突然听到屏风另一侧传出银铃般的笑声,而他们完全不知道刚刚说的什么话,有那么好笑。

  两个属官每每只能相对苦笑,但也经常对这三个女人心系百姓的认真态度,而感到肃然起敬。

  九月中,慈幼堂在京城一处已经荒废的庵堂正式开张。

  那一处庵堂早些日子就被简单修饰了一下,断壁残垣都推倒重建,里面的装饰倒是以简约为主,收拾干净也就算可以了。

  开张当天,慈幼堂大门洞开,温慧挺着大肚子,直接在门口坐镇。

  在她侧后方的位置,并排坐着三位老太医,那是温慧专门借过来,当招牌用的。

  如果慈幼堂要接收患病的婴幼儿,那大夫是不可或缺的,而且一开始就需要招过来。

  三位老太医就是考察来受雇的大夫的。

  没有张灯结彩,没有敲锣打鼓,只有皇帝亲自题写的“慈幼堂”三个烫金大字的牌匾,和大门靠边的咨询处。

  太子东宫的几位属官已经准备好了,向百姓宣扬这一仁政。

  开张不久,慈幼堂大门口就围满了人。

  只是百姓们看着牌匾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却没有谁站出来真的问问题。

  其实百姓们也有自己的智慧,他们不认识字,但口口相传,也知道这是新开的慈幼堂,而且大门口坐着的就是皇帝嫡亲的闺女,文惠公主。

  慈幼堂是什么东西,百姓们一听就知道,那不就是收养弃婴的吗?似乎每朝每代都少不了这样的慈善机构,但最后能真正推行,且真的让百姓受益的,似乎并不多。

  第一天开张,大部分百姓还是处于观望阶段。而且,最先闻讯而来的,都是京城内城的百姓,多半家境殷实,至少混个温饱是没问题的,并没有弃养婴孩的可能。

  另外就是对于官府的畏惧心理,大部分人都不敢真的去问官老爷什么问题,生怕说错了一句话,就被拉去打板子。

  不过自古以来,好奇心旺盛的人总是不缺的。这不,有人忍不住在人群里问了一句“这慈幼堂,都收养什么样的孩子啊,有什么章程啊?”

  此人可能也怕暴露,隐藏在百姓们中间,想找到在哪都不行。

  几个属官早就等着这么一问了,再没人冒出来,他们就要自己安排人上了。

  就听咨询处那里铜锣一响,几个被临时从京兆府征召来的衙役鱼贯而出,往慈幼堂两边的墙上分别贴了两张布告。

  上面黄底黑字写的满满当当,自有读书人被推出来,逐字阅读。

  百姓们原本被铜锣声惊得安静了片刻,这会儿又都拥挤到布告旁边,都想听个热闹。

  又是一声铜锣响,几个属官中声音最洪亮的开口了“各位且听我一句,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下布告上的内容,回头若还有不明白的,可以再来问。”

  简单来说,布告上就是列出了慈幼堂的规则。

  第一,不管是健康的,还是生病的,或者是残缺的孩子,慈幼堂都可以收养;

  第二,生病的孩子,慈幼堂会安排大夫看病,病好后可以由父母领回,也可以不领回,领回孩子需要支付诊费和药费;

  第三,只要是送到慈幼堂且不再领回的孩子,签订文书后,可黍米半斗;

  第四,将孩子送到慈幼堂,且决定不再领回的家庭,签订文书后,不可反悔,否则按年限返还用于培养孩子的银两;

  第五,若有拐卖孩子送到慈幼堂的,一经发现,以犯罪论处,流放三千里;

  凡此等等,一共十数条,如果真的实行,基本上应该可以杜绝农家生了女婴养不起而溺死的现象,毕竟可以换半斗黍米;另外对为了黍米拐卖孩子的也做了非常重的处罚,应该不会有人为了半斗黍米铤而走险。

  如此这般都解释了一遍,那属官的声音已经颇有些嘶哑。

  百姓们对此将信将疑,就有人问“真有这么好的事,孩子养不起,送到慈幼堂,还有黍米送?”

  又有人道“生病的和残缺的孩子,慈幼堂真的也收吗?”

  “那以后孩子生了病,是不是可以直接送到慈幼堂,看好了再回去?”

  “你听清楚没,病看好了,领回孩子,要支付诊费和药费的!”

  “要是□□还给黍米,那得花多少银子?”

  “别是假的吧,是不是有什么大官要童男童女做法?”

  “皇上嫡出的公主就坐在那里,还能有假?”

  这样的言论处处都有人在说,属官中的剩余几位便分立几处,示意铜锣声响起,让百姓安静下来“静一静,静一静,这些问题我们随时可以解答。”

  “孩子送到慈幼堂,只要确认不再领回家,可以送半斗黍米,这个是为了养不起女孩的家庭,不要把女孩溺死!这是皇上和太子殿下的慈悲心,还望各位多多体谅!”

  “生病的孩子慈幼堂可以收,公主殿下已经安排了大夫,随时可以治病,以后也会有更多的大夫过来,但若是确实医治不好,也请不要怪责慈幼堂;残缺的孩子慈幼堂也收,同样是半斗黍米。残缺的孩子也一样是皇上的子民,皇上不忍心看着他们孤苦无依!”

  “生病的孩子看好了病,如果要领回家,必须支付诊费和药费,这是以防有人故意跑到慈幼堂看病,耽误了其他孩子的病情。”

  “慈幼堂由皇后娘娘亲自主持,太子妃娘娘和文惠公主殿下主事,各位若有任何问题,随时可以跟公主殿下说明,殿下一定会为大家做主的!”

  有不少人一边听还一边问旁边的读书人,这说的跟那布告上写的,是不是一码事。

  听到说确实没骗人,大部分百姓都又惊讶又激动,虽然很多人并没有要将孩子送走的意思,但皇上和太子殿下能这么为下层百姓着想,还是让他们觉得温暖。

  很快就有人高喊道“皇上万岁,太子殿下千岁!”

  接着越来越多人附和“皇上万岁,太子殿下千岁!”

  还有人说“刚才说慈幼堂是皇后娘娘亲自主持呢,皇后娘娘果然慈悲为怀啊!”

  然后间杂的呼喊声里,也多了喊“皇后娘娘千岁的”。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爱看热闹,这边的喧闹声越来越响,自然吸引过来瞧新鲜的闲人也越来越多。

  有那后来的不知道情况的,自有积极表现的百姓自动给他们解释,倘若遇到刁钻的问题,回答不上来的,就翻着白眼怼一句“等会你自己问上面坐着的官老爷去!”

  那不知情况的生怕惹恼了热心群众不给说了,自然也免不了陪着笑低声下气求谅解。

  这闹闹哄哄的场面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又一声铜锣响,这会是温慧亲自站起来,清亮的声音远远传开“还有几件事,希望大家能帮帮忙。”

  “第一,大家若有知道家里养不活孩子的,还请多多宣扬一下慈幼堂,本公主亲自管理,慈幼堂绝不会有藏污纳垢之事。慈幼堂任事的官员或大夫,一旦有不端行为,本公主会直接禀报皇上,从严处理。”

  “第二,除了京城,其他地方送来的孩子,也一并接收,所有孩子一视同仁。”

  “第三,街上的小乞丐,如果愿意来慈幼堂,本公主也不嫌弃,自会给饭吃给衣穿,还会请师傅教手艺。所有孩子如果愿意,都可以学手艺,艺成之后十年之内将挣到的银子返还慈幼堂一半即可。近期本公主会安排人在街上巡逻,若有他人阻拦小乞丐来慈幼堂,直接拉到衙门打板子,之后发配去做苦役一个月,以儆效尤。”

  “最后,自今日往前数三年,若有家中夭折了孩子的,可以到慈幼堂报备,每夭折一个孩子,慈幼堂黍米一斗。自家溺毙或丢弃的孩子不在此列。衙门会上门调查核实,若有谎报者,自有大刑伺候。”

  温慧说完就坐下来,朝后面隐晦地竖起了两根手指。

  萧循坐在隐蔽的角落里,对温慧把他的事情也一并办了,内心一点波动也没有,甚至有点骄傲。

  因为有慈幼堂的介入,后面萧循跟调研司商量的结果就是这样,暂时统计自今日往前数,三年间的婴孩夭折率及父母之间的亲属关系。今日之后的婴孩夭折暂时不作处理,以免有人为了一斗黍米比半斗多,而把孩子害死,不肯送去慈幼堂。

  这几个月萧循一拨人和温慧一拨人,为了这件事几乎算是绞尽脑汁,什么可能的情况都想到了,生怕出了纰漏,反而害了人。

  现在这里,几乎已经没什么漏洞了,再要有人钻空子,就只能重刑伺候了。

  而现场的百姓又再一次沸腾了。

  有直呼公主殿下英明的“连乞丐都收,可见慈幼堂真是一视同仁。”

  有想起自己夭折的孩子的“当年若是有慈幼堂,也不至于孩子重病却无钱医治啊!”毕竟慈幼堂是治好了再收钱的。

  还有人两眼放光“慈幼堂的孩子竟然还能免费有师傅教手艺,就算挣了钱要给慈幼堂一半,那也还是赚了啊!”这年头能拜个师傅学手艺,那是很值得羡慕的事,艺成之后给师傅孝敬也是理所应当的。毕竟有一门手艺,完全可以吃一辈子。

  温慧也不着急慈幼堂会无人光顾,条件这么好,那些苦苦支撑的贫寒家庭,只要听到消息,就一定会心动的。

  温慧现在发愁的是,后续的资金问题。

  一个政策再好,也需要延续性,不然等维持不下去烟消云散,又有多大意义呢?

  当天,慈幼堂开张且条件优厚的消息,就随着最先一拨百姓的口口相传,迅速在京城蔓延,甚至京郊的一些地方也有了慈幼堂的传言。

  温慧已经回去休息了,而慈幼堂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部 分是太子安排的属官,负责接收孩子、给后续慕名而来的百姓解释条款、安排招纳工作人员等等。

  这些工作人员包括擅长儿科的大夫、算账的账房、识文断字或有技能的匠人、看护孩子的杂役、煮饭洗衣服打扫卫生等的杂工等。

  而杂役杂工人员,温慧明确表示,要招收手脚干净的妇人,有一技之长或者识字的优先。

  知道这个要求的百姓们倒没多少意见,毕竟要大老爷们去带孩子或者做饭洗衣服,那也不现实。

  但萧循知道温慧的意思,提高女性地位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她要做的,首先就从提高一部分妇女的经济地位开始。

  温慧始终相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妇女若是能挣钱了,家庭里若是开始依赖妻子的收入,丈夫挥向妻子的拳头,一定是会变少的。

  温慧知道提高女性地位,是一个超级大命题,根本不可能一蹴而就。她也没打算一口吃成胖子,首先给百姓留下一个印象,女人也是可以挣钱的,这样潜移默化,以后再有什么举措,可能推行的也能顺利些。

  慈幼堂还专门辟出一块地方给另一部分,就是萧循的调研司。

第51章 慈幼堂开张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穿书后我成了女主的踏脚石最新章节+番外章节

正文卷

穿书后我成了女主的踏脚石最新章节+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