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大结局
五年后。
一名烽火兵十万火急地从边疆扬尘而来,凭借着帝王钦赐的金牌,直接把马骑到了宣政殿的玉阶下,顾不得喘息地往大殿里冲。
百官瞧这架势,皆是吓出来一身冷汗,自从苏辞五年前一战定河山,北燕已经许久没有见到那殷红的烽火令了。
大臣们心里直突突,好不容易过了两天安稳日子,被这烽火兵一刺激,猛然忆起昔日战乱险象,任谁也不再经历一遍。
只见那烽火兵小心翼翼地呈上来的不是八百里加急的信函,而是一个不大的长木盒,里面的东西被白色的秀帕包着,依稀可以看出是一根半臂长短、一手可握的铁棒。
群臣见了,皆是二丈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八百里加急送来个什么玩意?
倒是皇上只看了一眼,便把那东西放到了一旁,不再理会,像往常一样开始和大臣们议事。
皇上没提,满殿的糟老头子也不敢多问,不过看皇上那满不在乎的样子,应该不是什么大事。
于是乎,一群学富五车、德高望重的国之重臣开始了日常的“泼妇骂街”,为了一堵墙应该修在哪里都能嚎半天,吐沫星子能溅出三丈远,当真老当益壮。
直到下早朝,那年轻的帝王起身离座,似乎想去摸木盒子里的东西,不知怎么地没站稳,一个踉跄,顺手带翻了木盒里的东西,竟一口鲜血吐了出来。
满朝文武皆是吓了一跳,内侍们手忙脚乱地过来搀扶。
银色玄铁棒砸在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声音,回荡在大殿里。
武将们见了那木盒中的东西,全都浑身一僵,愣在原地,不知是谁先带头,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一群征战南北、皮糙肉厚的将军们不禁涕泗横流。
军中将士谁人不识那银棒?正是苏辞的难全。
将军有两把剑,一长一短,一把折兮,一把难全。
折兮已断,唯剩难全。
如今难全还朝,怕是将军已经不在了。
从烽火兵出现的那一刻,皇上便知道什么消息来了,这是他当年吩咐的,特意赐下的金牌。
他怕,怕她去世了,他都不知,又怕……自己知道了。
帝王挥了挥手,免去了内侍的搀扶,伸手捡起那裹着难全的白色秀帕,上面用红线绣着一行清瘦的字:江山有难,复当来归。
阿辞,你骗朕,你要如何归来?魂归吗?
明明都已经放下所有奢望了,不再求你能留在我身边,只求你能好好活着,为何?
“陛下……”
那叱咤风云、宠辱不惊的帝王终究为她倒下了……
皇城百姓近日都一脸迷惑,只因满城将士皆缟素,也不知死了哪位将军,上至一品武将,下至走卒小兵,无一不披麻戴孝。
就连宗正寺的纯一大师都自发率领僧众祷告诵经,足足诵了七日,不过除了几名辈分高的主持知道究竟为何人诵经外,其他年轻的僧众们皆不知。
“到底什么人值得宗正寺上下为其诵上这漫卷经文?”
小和尚敲着木鱼,自言自语地嘟囔到。
若非贤明的帝王去世,都享受不了这般待遇。
坐在他旁边的纯一大师突然笑了,缓缓睁开的眸子,摇头道:“大将军向来不信鬼神,不知我等这般为她祷告,会不会把她气活过来?”
“嗯?”
小和尚没听大清,痴痴地看着主持。
而纯一和尚望着远方,眼睛似乎透过徐徐的落日看到了往昔,那红衣金甲的少年将军负手而立在那佛殿前,目光比月色还干净,不悲不喜地说着。
“我这种人一身杀戮、满手血腥,不信佛是对佛不敬,信佛是亵渎神灵,不如敬而远之。”
纯一和尚虔诚起身,双手合十,对着夕阳一拜,一如当年为苏辞践行时说道:“愿大将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
十年后。
近来,不管是北燕,还是南楚,满朝文武都恨不得把头挠秃。
当年苏辞倾尽姓命、呕心沥血一战,换来两国百年和平,北燕和南楚这两个掐了几百年的大国倒是消停了,奈何瀛洲人卷土重来,偷袭北燕东海,来势汹汹,大梁联合西蛮残部在南楚西境闹得天翻地覆,连夺数城。
北燕皇宫,大臣们下朝后皆是满脸愁容。
荀老将军年过古稀,依旧请旨上阵,吓得荀子深险些当场给他爹跪下,他们一帮年轻武将还杵着呢,让老爹再披坚执锐,将来下了黄泉,怎么和大将军交代?
出皇宫的一驾马车上,北燕史上最奇葩的丞相江大人一身缝补多年的清袍,穷酸得出圈,他为相多年可谓怼遍满朝文武,一心为民,做到了真正的刚正不阿,人称铁血宰相,素来混账脾气,但对同车中人说话却格外恭谨。
“赵云生、炎陵几位上将已还朝,陆将军尚在从西南山林赶来的路上,究竟将挂帅之任交给谁尚需商议。”
那车中男子生得清雅如兰,从容似佛像,可当人望进那双眼睛,只剩下臣服的肃穆,颇有他父皇当年的风采。
这便是当年的北燕小皇子元宗,如今是一国太子、江山砥柱。
“大将军留下的已经够多的了,若非她当年的部署,恐怕我们会像南楚一样连丢数城。”
江晚寒不可否置地点了点头。
苏辞,一个活着能撼动江山,死后能卷起一番风云的人。
“不过,殿下可知南楚那边局势似乎稳住了?”
元宗不着痕迹地点了点头,“已经看过密报。”
“据说,扼制住敌军势头的是一白衣少年,才二十岁左右。”
“我看过他排兵布阵的手法,像极了……可知他长什么模样?”
“这还真不知,只知他白衣银甲,极善箭术,但上阵杀敌一直戴着鬼面具,无人知其容貌。”
元宗如梦惊醒,皱眉道:“鬼面具?”
他突然想起当年机关城那五岁的男孩儿,满身伤痕,依旧倔强得不可一世,瘦小的臂膀不知是怎么拉开那和他同高的弓箭,死死地护在他母亲身前。
不,那样的人理应如此,因为他身上流淌着苏辞的血,他是苏辞的儿子。
马车骤然一停,惹得车中人一颠簸,人到中年、总惦记着告老还乡的江丞相险些摔了个狗吃屎,幸亏被太子一把拉住。
太子自幼习武,受教于纯一大师。据说太子小时候,纯一大师就对他说,太子金贵,教不出来。小太子在山门外求了一个月,发誓不喊苦不喊累不半途而废,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打败苏悔之,纯一大师这才肯教,就是天天吊着打。
马车外,车夫一阵喧哗。
“谁家的孩子不长眼吗?往马车下跑?”
相比之下,路边的母亲抱着刚被人从马车前救下来的孩子,抹着眼泪,一个劲地朝一位红衣蒙面的姑娘道谢。
路人们都看呆了,那姑娘是怎么出手救的人,身手太快了吧!
江丞相掀开车帘,一脚踹在车夫的屁股上,他平生最讨厌狗仗人势的东西,“你自己不看路,还怪人家孩子?还不滚去看看人有没有事?”
那红衣姑娘救完人继续往宫门的方向走,与太子的马车擦肩而过。
清风拂过,车帘微启,元宗的余光瞥见那一抹红衣,一瞬恍惚。
他二话不说地冲下马车,望向那红衣背影,有些不确定道:“恨……恨离……”
那女子脚步一顿,赤裳如火,回眸那刹如三千浮华掠过,似是故人归。
她转过身,解开面纱,微微一笑,“元宗哥哥……”
像,太像了,简直别无二致。
元宗仿佛回到了小时候,那是第一次见苏辞的光景,他终于明白让他父皇甘愿用江山来换的女子究竟长什么样,美人二字辱没了她,将军二字才正好。
江晚寒看到苏恨离那张脸,简直像见鬼了一样,“小小小辞……”
一时间,当年被结义兄弟逼着入朝为官,搞得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惨痛经历都扑面而来,说来也奇怪,明明惨痛,看到这张脸,却不由地想流泪。
大将军啊,经年未见,别来无恙。
另一边,从小纵横朝堂、巧舌如簧的太子竟然一时有些结巴,“离……离儿,真的是你……你是来……”
苏恨离清眸明亮,淡淡一笑,“来赴约,取娘亲的难全――江山有难,复当来归。”
苏辞一生为将,从未食言。
一年后。
姬泷,北燕这位传奇的帝王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苏辞死后,他更加勤于政务,夙兴夜寐,似乎一点都不顾及自己的身体,又像是着急去见一个人,怕她等太久。
他临终前,龙榻前跪了一众人,大臣妃嫔,无一是他想见的,哭哭闹闹的,吵得很。
好在他意识越来越模糊,耳力也不行了,难得清静,似乎又回到了幼时冷宫里与苏辞相伴的那份静谧。
恍惚中,他似乎看到了十里林海中那红衣金甲踏着业火而来,朝他伸出手。
“阿辞,你来接朕了。”
扶苏皇后坐在一旁温柔地为他擦着额角的汗,那温柔仿佛耗尽了一生的力气,好像只要她面前的这个人一走,她所有的温柔便都用光了。
她笑了笑,他一直想再看那个人一眼,至少最后终于如愿了。
帝王咽下最后一口气前,迎来了一生中最后一封捷报。
为抵抗入侵的瀛洲人,元宗太子亲自挂帅,苏恨离拜大将军,十二上将为先锋,尽赴东海,苏辞的难全在恨离手中重现当年大杀四方的威风。
据说苏家军里的老人们见到了恨离皆是恨不得一把抱住,迎头痛哭,要不是太子一直护在她身前,那眼泪都能把她淹死,就这样,一群大老爷们的涕泗还溅了太子一身。
苏辞和淳于初的一儿一女,一个守在南楚边疆,一个护在北燕东海,没有辱没了家国。
北燕帝王一生冷峻,从没个笑脸,死时却是笑的,手中攥着那条白色秀帕,手指最后划过那秀帕上的字:江山有难,复当来归。
他知道,他的将军回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 曲终人亦散,山水有相逢。
完结撒花,之后不定期更新番外,
写初辞两人五年的隐居生活,
作者保证这个是甜的甜的,不虐。
万万万分感谢每一位读者,
在这里谢过诸位兄弟了,还是那句话,
若是有缘,江湖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