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空间16
管不了那么多。现在马路上自然没那么多汽车跑,这就靠人拉着巨大沉重的石碾子,一趟一趟的压,效率特别低。
还好县里有脱粒机,让下头土地多的村子轮流借用。
只要轮到了,天时间,麦子就脱粒完了。
大人们一忙碌完了,小孩儿们就遭殃了,弄乱的麦秸堆,危险的游戏。
哪个不惹得炎热夏天,忙碌烦躁的大人发火
“石头,你给我下来。”
“牛头,你个小王八蛋,瞎起什么哄。”
还有小心眼儿,刻板的村干部、家长喊着,“一群败家子,不准偷公家的粮食。”
大人、干部一呵斥,孩子们一窝蜂的散了,跟着自家大人开始给麦场收尾。
首先把脱粒的成堆麦子,铺得薄薄的,等着日头晒干。麦秸堆到侧边,等着之后处理。
林月生家、林大伯、三伯,都是六队的,今年他们队轮到最后一个管理麦场。
小河村八个大队,一队一天。轮流给麦子脱粒,看好各处晾晒的麦子。
下雨要抢收,晚上值夜、巡逻,怕有人偷麦子、放火。
“小海,跟三伯一起,给南河村送打麦机去。这可是个大家伙啊,得靠咱们的拖拉机。”
林三伯不介意这种露脸的事情,叫上自家侄子,谁让他亲儿子是工人,吃公粮不下地。
林玉海一边摘着身上,沾到的麦余儿麦芒,这玩意扎人可难受了。
“知道了,伯。咱们用上打麦机好几年了,这电的东西就是好用啊你说这电线杆子,都立到咱们村口了,咋还不给村里通电呢电灯多亮堂啊。”
林玉海是见过世面的,初中教室就有灯了。更不用说,前几次去市里,百货商店他都逛过不止一次了。
小楼指不上,他家盖不起。电灯吗相信他爹,肯定愿意给家里通电。可惜村里磨叽好几年了,就是办不成。
林三伯背着手走在前头,听这话也觉得,通电好,电灯多亮堂。自家又不是交不起电费。
可村里有人不愿交啊,宁可点着煤油灯,天黑就上炕。
不,刘三里家抠门的连煤油灯都舍不得点,他家还不是因为穷,就是抠门,牛家那才是穷的交不起。
“心不齐啊,难闹啊”林三伯摇着头,叹口气,“走吧,张技术员还等着呢。”
脱粒机是大物件,一般人不会用,更不会修。县里派了技术员下来,指导村民并负责修理。
林玉海和大堂哥林玉江,一起帮着抬机器,上了拖拉机,开走了。
林月生最近每天都喜气洋洋的,空间里的东西其实不算多。
最起码粮食对于之后的十年来说,简直九牛一毛。即使这样,林月生也非常开心了。
每天晚上看一遍,觉都睡得香,虽然只能看不能吃。
“姑姑,你回头能不能教教我数学,我总是学不好。”
林大伯家的孙女彩英,这会儿和林月生蹲在一起,挑拣公粮里边的没处理干净的麦穗儿。
“行啊,忙过这几天吧,月底之前突击一下,肯定能在考前学好的,别怕。”林老师是非常喜欢,这种爱学习的好孩子的。
其实彩英这孩子就是不自信,总觉得自己学的不好。林月生孩子缘并不好,她蹭蹭的跳级,没交上几个朋友。
只有彩英既是把她当朋友,又把她长辈,两人关系倒显得亲密不少。
林奶奶不是原配,大伯是前头那个留下的。林奶奶不是坏人,不说当亲生的,但绝对不苛待。
再者那个未曾蒙面的爷爷做的太好了。听林娘说,老爷子除了偏爱读书最好的小儿子,其他几个孩子基本一碗水端平。
跟大嫂娘家爹偏心原配孩子不一样,林爷爷尽量做到公正,所有孩子资源一样,当爹的尽量给找了路子,剩下的各凭本事。
林大伯读书一般,选了学木匠手艺,可惜手艺没成,师傅死了。日子就过得不上不下,好在只有一个儿子,闺女出嫁了。
日子在村里算不错。
唯有儿媳妇连生两个女儿,没个孙子,有点闹心。大伯被教育的好,没啥意见,大伯娘有点不高兴,可也没说啥。
彩英娘倒是,天天拿两个女儿撒气,照顾妹妹全是彩英。还差点不让彩英上学,幸亏大伯发火,彩英才能继续读书。
这叫林月生看来,大堂嫂就是欠收拾,贱得慌,婆家人不挑你毛病,自己反倒上赶着挑事儿。
最可悲的是村里像大堂嫂这样的女人、男人只多不少,大伯、大堂哥这样的男人,却是少数里的少数。
王婶子家的燕子姐姐,有重男轻女的爷奶和爹,是王婶子够硬气,这才能上学。
彩英、燕子是幸运的,村里不幸的女孩子更多,林小五、六妮儿、彩彩、马巧儿、二丫
有的是没机会走进教室,在家干活儿受气,非打即骂;有的欢欢喜喜去了,学会写名字了就被叫回家
所有的不幸原因不同,悲剧的结果却是相通的。
我是幸运的,林月生心底如是说
林玉海今天晚上值夜,林玉生一个人不敢睡,拉着妹妹要跟娘一起睡。这让林月生十分唾弃,狠狠拧了他耳朵。
这简直妨碍她的数粮大业,可惜林娘答应了,炕那么大,也挤不着。林月生今晚暂停了,进空间的打算。
其他俩人睡得香,林月生心里默默统计,空间里的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