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竹荪红花汁焖鲍143
少年大为不解:“可这滋味完全相同啊……”
他不可置信又喝一口浓汤,甜滋滋酸津津的,还有一丝香气。
“那这花萼呢?”
曼娘笑眯眯:“是草红花的花萼。”
“没想到老板仅凭我口说便能做出这道菜,怪不得友人说八珍楼是临安第一酒楼。”少年面有愧色,说着便要起身给曼娘赔礼。
曼娘忙示意李山拦住他:“这无甚稀奇的,一道菜若唤做山海珍自然不会简简单单只有竹荪和鲍鱼,定然会融合了山珍海味,我便想着会不会是汤汁中间有什么玄乎,果然被我猜中了。”
食客们啧啧称奇,几乎是围观着少年吃完了这道菜,而后等他结账,想瞧瞧到底要花用多少。
谁知少年吃完饭就要走。
李山忙拦住他:“客人,你还没付钱呢。”
“付钱?什么叫做付钱?”少年摸摸脑壳。
李山瞪大眼睛:难道是来了个吃白食的?却还是耐心解释:“酒楼开门做生意,自然要银钱的,您吃得这盘菜,从哪里买来?我们工人的薪水,又从哪里支来?”
少年恍然大悟,忙赔礼道歉:“我从前住在山里,不懂这些,还是第一次下山来吃饭。”
原来是个离家出走的少年郎?曼娘挑挑眉头。
白歌阑小心凑过来跟曼娘咬耳朵:“他穿的衣裳虽然素净,可那织法却是制造局才有的手艺。看来是位皇亲贵胄。”
少年摸了摸口袋:“我没有带银两,这可如何是好……”
曼娘摇摇头:“敢问阁下尊姓大名?要往哪里去?”好叫他家人来领走这位贵公子。
谁知少年再度摸摸脑壳:“我叫侠客。姓侠名客。要往北地去从军。”
得嘞,还是位热血少年。
白歌阑对空中翻了个白眼,曼娘抿嘴笑,看他还是个孩子模样,便叫李山从柜面上取了十两碎银并铜板递过去。
侠客不愿意接:“我有手有脚,自然不受人接济。”
“我们酒楼有许多认识的友人都在北地作战,看着你倒像想起了他们,你便拿着。”李山劝他。
这些天陆续有不少青少年往北地去从军,酒楼上下也挂念着去北地的高师傅和温先生,看见少年自然多了份亲近。
侠客不再推辞,忽然说:“要么我给你舞个剑吧?”
曼娘摇摇头,这是谁家的少年郎,这般天真?
她想了想:“舞剑就不用了,倒是你如果去北地的话,帮我照顾个人可好?”
少年欣然。
曼娘便将牧倾酒的名字写给他。
少年往后退一步,郑重抱拳行礼:“那银两我便收下,做完照顾此人的酬劳。”
曼娘点点头。
少年吃完饭,解开路边系着的白马,银鞍配着白马,远去步伐飒沓,瞧着就如流星飞驰,口里还唱着歌吟,仔细听,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①”
“这少年骑着白马倒有模有样。”李山感慨,“如今马匹价格水涨船高,却不是谁都骑得起的。”
“也不知能不能骑到北地,只怕路上就被打劫了吧,鲜衣怒马少年郎,劫匪眼里肥肉肠,嘿嘿。”白歌阑笑。
曼娘摇摇头:“也不知谁家少年,应当很快就会被家人追上带走。”
这时店里许多人点了那道竹荪红花汁焖鲍,曼娘忙着下厨,便将这事抛之脑后。
隔天她正在灶间做饭,恒家大管家恒福却满脸风尘进了酒楼:“大娘子,不好了!”
原来恒家夫妇进了刚收复不久的岐州寻找儿子,可很快胡人卷土重来。
宋军很快撤退,恒家夫妇就此不见踪影。
曼娘手中箩筐掉到了地上。
岐州地势不平,沟壑山间纵横。
曼娘身着青布衣裳,徒步行走山中。
李山紧随其后:“大娘子,天快黑了,不如在前头山坳里将就一夜。”
曼娘点点头。
她身后的几人也放下行装。
曼娘为了寻觅父母,扮做山野小贩,只带了李山与恒福两人,只身就来了岐州。
此时岐州州府已经又被大宋收复了来,可下面的村落县乡还零零星星有胡人潜伏其中。
曼娘顾不得劝阻便化妆成小贩,又叫留在岐州城里的几位恒家商队的伙计备了馄饨担子。
李山和恒福不放心也跟了上来,李山挑担,恒福推车,又叫恒家商铺里一个熟知祁州地势的伙计扮做当家人。
李山递了碗水过来:“大娘子,已经走了三个村寨了。”
曼娘接过水,道了声谢:“明儿翻过山便能又寻到一处村寨,到时候再细细寻访。”
她在溪涧边洗手后便包好了馄饨,李山寻到的野菜煮到锅里,正好是一锅馄饨汤。
炊烟袅袅之际,远处忽然传来叮叮当当声。
李山慌得跳起来,定睛一看却是一群羊,赶羊的老羊倌当地人打扮,白头巾搭在脖间。
诸人这才松了口气。
羊倌也吓了一跳,一脸警惕:“怎的,你们是货郎?”
恒福慢条斯理道:“不是,我是走街串巷卖馄饨的,带着我的两个儿子儿媳赚点辛苦钱。”
羊倌后怕得直拍胸膛:“我还当你们是胡人呢!”
这才放松得一头羊身上将自己的铺席取下来:“那老哥哥,我们做做伴如何?”
恒福应了下来。
曼娘见羊倌掏出个冷馒头啃了起来,心里不忍,便招呼道:“老人家,还请喝一碗热馄饨。”
示意李山给他端了过去,羊倌瞥了曼娘一眼,嘿嘿一笑,也不客气,接过便吃。
热乎乎的汤汁驱散了身上的寒气,雪白的馄饨漂浮汤中,薄薄的皮儿,厚实的馅料,一口下去真是解饿又解渴。
老羊倌颇为满意:“可以,这手艺算是我吃过里头的前三。”
李山在心里撇了撇嘴,小小一个羊倌好大的口气,曼娘那手艺在临安城都是数一数二的,自然是在穷山僻壤里头一份。
不过是一个羊倌,想来在乡下也没有吃过什么好东西。
他这么想着,就给羊倌递过去一个薄被:“老丈,山里雾大,盖上被子。”
“你这小子倒是个好心的。”羊倌嘿嘿笑,“既然如此,我就给你们指条道,莫要往前头去了,那个村寨被胡人占了。”
啊?
几人都愣住了。
曼娘更是立即就示意伙计熄火。
羊倌摆摆手:“莫急莫急,那一小嘬胡人散兵游勇,如今正在村里修整呢。我已经叫村里逃出来的人去岐州州府请官兵了,只怕很快官府就会来。”
饶是如此,四个人睡觉时还是颇不踏实,反倒是老羊倌,一夜打着呼噜,睡得极香。
清晨醒来,他们都收拾好东西,那老羊倌才慢吞吞睁开眼睛,嘀咕了一声:“吵我好梦。”
曼娘哭笑不得:“老人家,这山里既然不太平,您不如跟我们改道走,好歹我们有几个青壮年劳力,总安全些。”
老羊倌摇摇头:“什么青壮年,小肥羊还差不多。”
他拍了拍手:“原本今日要告别的,可你这小娘子做的馄饨皮薄馅大倒是难得,不舍得分开,不如你们跟我回我住的地方,等官兵剿匪了再过那村寨不迟。”
事已至此也只能如此,曼娘便应了下来。
李山和伙计两人轮流帮老羊倌赶羊,几人走了一个上午,这才到老羊倌住的地方。
他居然住在一处垄塬下的沟壑中,挖了个窑洞便是住所。
老羊倌优哉游哉放下鞭子,不知从哪里掏出一条鹿筋并一块风干的鹿肉:“前儿个在山里兽夹套到一头鹿,谁不成想是应着今日的口服,小娘子,这鹿肉便交给你了。”
曼娘见院落一角还种这些红葱,便拔下几颗,又去外头野地里拔了些野葱野韭。
他们带来的馄饨摊子上有些白面小米面,拿来活面醒发起来。
曼娘将鹿筋剁成小块,又加入山间的芋头,与各色酱料红焖起来。
风干鹿肉则切成薄片,与红葱同炒,而后剖开小米面饼中夹进去。
菜成上桌,老羊倌满意地闻闻香气:“许多年未吃到这般像样的饭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