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真相235


  时柯没看到账本,只听他二人所说,产量大致不出错,完全满足边关的需求。
  所以,荣亲王究竟想做什么?
  提升产量?这不可能。
  短时间内,边关的产量达到峰值,想要突破,必须选育良种,非一时之事。
  拓宽销路,这也不可能。
  这是边关十二城,紧急时刻需要征粮,现在粮食还是战略物资,后勤保障。
  他这知府作用是处理一下城内的争执,敌人入侵时坐镇后方,调度辎重。
  那孙恒源的意思……
  多备些钱?
  不,不对,原话是“总兵带人追击尚未回防,一时之间抽不开身。正好您到了,这有些事儿能提上日程”“要讨个法子”“多备些粮草”……
  字面意思上看,充实边疆辎重,多做后勤。
  但他怎么听都觉得不是这个意思。
  送走人之后,时柯又琢磨起来,孙恒源真正想说的话。
  赵毅见过孙恒源一面后,情绪更加内敛,一路上锐利如刀锋般的那种寒意似乎收了起来。
  见时柯皱眉踱步,递过一盏茶,“润润嗓子。”
  时柯一口干了,转头继续想,事情多且杂,总给他一种不协调感。
  像是团好的毛线团,线头完美隐匿,根本找不到打开的方式。
  多备些粮草……荣亲王出征……剑南道威胁……上林县的模板经验……
  时柯神情凝重吐出四个字,“边关屯田。”
  和后勤扯上关系,很难不让他往边关屯田上面想。
  边关军户忙时打仗,闲时屯田,粮食充当粮饷。文官负责计算这部分收支,大部分武官不懂情况。
  知晓此事的将领心里明白,应当告知过总兵,但事情显然没有摊开来讲。
  京中无一丝消息。
  若是从这点出发,倒时能明白为何燕文帝如此大费周折,甚至不惜送时柯来到边关十二城。
  但要验证猜测,恐怕要见到荣亲王本人才能证实一二。
  ……或许也不用见到他本人,时柯眸光落在喝茶的赵毅身上。
  赵毅沉思,边关十二城中不少名门望族,明里暗里姻亲关系错综复杂,如同一团乱麻。
  有的表面和和气气,内里互相使绊子,合不到一块去。
  锦衣卫所内部需要一场排查,孙恒源把人的底查了个七七八八,剩下的是他动不了的,轮到赵毅处理。
  “有待查明。”
  锦衣卫所尚未有明确消息,孙恒源一早去盯小鱼,剩下的大鱼他来收尾。
  时柯一路紧皱的眉头终于松开些,跳出他身份的怪圈,单看燕文帝的命令。
  表面是明升暗贬去边关做知府,被驱逐出政治中心。实际上,他本身权力还在,身边又有锦衣卫指挥使跟着,也就是用惯的人手不在。
  然而,扎格和孙恒源早扎根边关多年,这一点不算困境。
  难的是他要如何在这些人眼皮底下得出燕文帝想要的结果?
  荣亲王坐镇边关,所谓的名门望族,即边关豪强,还敢玩心眼,他一个知府能帮上什么忙?
  要知道,每朝每代,边关屯田之事都是军务大事,前朝后宫不知多少人盯着这里的油水,这动的不仅仅是银子,是部分文官武将立足朝堂的根基。
  一想其中麻烦事不知凡几,他恨不得快刀斩乱麻,统统抄家!
  时柯又灌了两杯茶,眉心皱出一个“川”字。
  “倒不如说,现在时机恰好。”赵毅看法相反。
  地方豪强能侵占屯田,一是仗着先帝在世时胡作非为,能拿着银子掩盖过去。二是曾经的朝堂中贪官不知凡几,有人通风报信,移转家财,抓不住现行。
  现在朝廷连续大换血,曾经的人脉自顾不暇,豪强虽在边关势大,可朝堂无人可用。
  时柯深深叹口气,他也想到这点,但别忘了南边那个土皇帝!
  先帝留的烂摊子除了一个亏空的朝廷,还有个大的内患。晋南王拿走南越苏家的钱财,插手江南之事,又怎会放过距离最近的边关?
  时柯掐着手指算距离挂印还有多少天,又算了算当年在上林县算赋税的天数,只觉眼前一黑。
  他大约能理解荣亲王为何不清洗边关的蠹虫们,实在是没人手。
  “不急,若当真如此。”赵毅手按住佩刀,言语中满是杀气,“锦衣卫绝不放任自流。”
  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时柯虽是紧急上任,这火还是烧起来了。
  他手下无人,不需要交接,有些事儿想问清楚,就要唤人对答。
  然而手下官吏开始推诿责任,对他的命令敷衍行事。
  因着赵毅去了锦衣卫所盘查,不在府衙。这似乎传递出错误的信息——锦衣卫与时柯生了嫌隙。
  特别是一连数十天赵毅和苏无风没消息传来,时柯也开始闭门不出,下人时常听到书房夜晚传来摔摔打打的声音。
  其实吧,这是因为武力值高强的人不在身边,时柯又是初来乍到,地方豪强看他就不顺眼,所以他去查账!
  这一查不要紧,上面写的一塌糊涂!
  也就是最近两年写的收支能入眼,前些年用的旧式记账法,收入支出混为一谈,难以平账。
  他气得算盘都拨不下去,每日在书房平心静气,偶尔骂上两句。

第122章 真相235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带着年集摊位穿成庶子后免费无删章节

正文卷

带着年集摊位穿成庶子后免费无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