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63归航 下150
然而,心向旷野的鸟,怎甘囿于厅堂。
阿巧闹绝食,闹自尽,闹得黄家鸡犬不宁,也不同意嫁给一个没有爱情基础的陌路人。
得亏黄新鸿好话说尽,从父亲那儿求来几个月的缓冲期,容妹妹再好好考虑考虑。
年轻气盛的阿巧收拾了包袱,揣上哥哥给的一些积蓄,趁夜奔出了家门,坐上开往远方的绿皮火车,游历于山重水复的大千世界。
旅途中,阿巧结识了一个出身南粤的背包客。他风趣,温柔,器宇不凡,行囊里不装面包,却塞满小众的诗歌集选。
爱欲打动了神祇,缪斯落下一手俗笔,他们一见钟情。
两个理想与三观高度一致的边缘人,在几天的相处后确立了恋爱关系。
逃婚的千金和清贫书生,错的时间对的人。阿巧坚信,这将被写成一段旷世奇缘。
她对他一往情深,甘愿追随他浪迹天涯。
黄家人自然不能容忍她和哪个三教九流的臭小子私定终身。黄父看完阿巧寄回家的信,气得当场病倒,痛斥阿巧忘本,说自己就没生过这种不要脸的女儿。
“她走,让她走!最好死也死在外面,别来占家里的坟!还怀上了,怀他娘个野种!她就是生下来,也休想送回来叫我养!”
事情至此覆水难收。
阿巧众叛亲离,而最疼她的二哥,却和父母长兄站在了同一战线。
“阿巧,别任性了,回家来吧。”
信里的这声规劝,让阿巧对那个家的最后一丝留恋,在一息间泯然无存。
她回了一封血书,只写了六个大字,决然呐喊道——
“不自由,毋宁死。”
从此,阿巧隐姓埋名,杳无音讯。
黄新鸿瞒着大哥和父母亲,动用他所有的资源人脉苦寻妹妹的下落,找遍了全国,没找回那个捧着染出来的七色堇,憨笑着说自己最喜欢二哥的小妹。
阿巧出走的第四年,故事有了下文。
她嗟悔亡及的绝笔信,几经周转送到了黄新鸿手上。
阿巧自述,这些年她过得很困难,饥寒交迫,病痛缠身。
她那非他不嫁的爱人,迫于家里的施压,选择抛下他们的誓言与刚出生的孩子,去接手世代相传的营生,娶一个更适合相夫教子的女人为妻。
而她拖着病躯,流落城中村的废旧板房,拿着初恋情人微薄的施舍,苟且偷生,终是客死他乡。
临死前,阿巧透露道,当时她自身难保,顾不了女儿的死活,只能把她扔在了穗州的哪个福利院附近,听天由命。孩子若是幸运,被什么好心人发现了,现在也许还活着。
“二哥,你说……”
“阿巧的巧,能佑她平安顺遂吗?”
生命油尽灯枯时,她才当了一回母亲。
黄新鸿闻风而动,赶去找人。可惜晚了,妹妹已入土为安,长眠青山脚下。
他怀着沉痛的心,按阿巧的说法,寻回了遗落福利院的时雨。光凭女孩的相貌,他就确定了她的身份。
可在认亲这件事上,他犹豫了。且不论黄家认不认这个孙女,便是她顺利认祖归宗,也只会成为下一个可悲的阿巧。
黄新鸿冥思苦索,冒着被判大逆不道的风险,分走了一部分家产,南下穗州闯荡,另立根基。
这一待,便是十几个孤身只影的春秋。
他想,自己没守好妹妹,那就守着她的女儿赎罪。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黄新鸿顾此失彼,演好了为人师表,没尽到父亲的职责。
他定居穗州,忙事业,忙照顾时雨,把正处叛逆期的儿子托付给了亡妻的娘家人,很少回家探望。
再后来,他的独子吞服了过量的安眠药,为爱殉情,一纸遗书里中写满了对父亲的怨恨。
葬礼上斜风细雨,白发人慈泪阑干,默送黑发人往生。
丧子之痛,促使他将关注的重心由药物研发,转向心理健康领域。
在一次面向大学生的心理援助中,他认识了患有阳光抑郁症的何年,并与其成了忘年交。
少年的经历,名为“查林街”的谎,化名伪装的亲情,这一切都让他颇为触动。
在何年的笔下,他看见了汹涌无遗的爱。
“你知道,我也是一个哥哥,尽管不那么称职。”
“所以我有私心。我希望他的妹妹,能够幸福,我希望这个女孩,能拥有我妹妹得不到的爱。”
杯酒见底,黄新鸿默了默,断开述说的节奏。
邻近的一张大桌上觥筹交错,传出合家欢乐的笑声。
他微微勾唇,把酒瓶放一边去,倒了杯白水,勾兑腹中的苦酒。
何夕坐在师傅对面,心情沉重,抬不起头来。
这颗心会痛,就说明它还有知觉,不致无情无感。
黄新鸿凝目望她,缓缓道出何年的述说。
“你哥哥说,他是个卑鄙无耻的小偷,偷了父母的生命苟活,还冠冕堂皇的,偷走了妹妹应得的那一份爱。”
“他在我这儿,和你说过无数次对不起。”
“何夕,他生了重病。”
“但他很爱你。”
一页页回忆如疾风骤雨般袭来,字文残缺得不忍卒读。
何夕用劲压制着即将垮塌的平静,抗争许久,可仍是浥泪。
“何夕。”师傅温声唤起她稀湿的目光,“有一份公司创立之初的委托,这六年里,我一直没指派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