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种田文懒汉(完)215
由于动静过大, 兴和村很快就受到了官府的特殊注意。
不过么,这事儿还没传到老太太耳朵里,就已经被面皮背后的买主给警告了。
大概意思就是,兴和村, 顾家, 我罩着的人, 明白吗?
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 自然不敢和这样的大人物对上,忙活半天也就睁只眼闭只眼,默认了兴和村招收流民做工的打算。
而镇上城里的百姓看见官府迟迟没有动静,心里头也就明白了一大半。这感情, 人家兴和村后面是有靠山的啊!
一时间,城中众人是有些震惊了。不过同时, 先前的犹豫也在慢慢减退。
人家是有大靠山的, 县令大人都得乖乖听话,不管这件事情,可见兴和村还是有一定实力的, 最起码,该发的工钱肯定会发的嘛!大人物缺人办事, 难道还会在乎这些小钱吗。
说实话,这样的大人物就算直接把人都强抓过去给人干活,那他们这些小老百姓也没什么反抗之力。
路人在心里悄悄琢磨:这事儿肯定有的商量,要是顾家还收人就好了。不行, 他非得去看看才罢休!
瞒着家里的跑到兴和村的时候, 已经是日暮时分。村里因为这几天人来人往, 大家也都习惯了, 碰见个陌生的脸, 八成就是找顾家的,伸手一指的事儿,众人也都没放在心上。
有时候一些衣衫褴褛的流民,还向他们打听顾家的招工情况,生怕自己被坑。村里大部分人收了顾家的恩惠,自然不介意帮这些小忙,拉着人就叽里咕噜的说了起来。
路人来到这里,探头探脑的看了看,随即看见一个大婶儿,便磨蹭蹭的过去,向她打听顾家的事情。
如果是村里其他人,肯定会非常热心的拉着路人说一通,但是非常不巧的是,路人碰见的这个大婶儿,正是李氏。
几年前,顾家就开始慢慢做生意,李氏一是觉得这方子都被他们教给村民了,肯定挣不着银子,二是因为当初在顾家丢了脸,她还记恨着那一大家子人。
现在过去好久,村里人已经靠着顾家挣得盆满钵满,而李氏呢,先前不愿意,现在眼红着继续不愿意。
无他,李氏仍旧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她觉得,这面皮方子能是什么好东西?卫家祖上传下来的豆腐方子不就黄了吗。
现在,卫家也是不肯去做面皮,还是守着自己家的豆腐方子。可豆腐方子早就传的满大街都是了,价格也越来越低,谁会买卫家的?
呵。
李氏笑成了一朵菊花,拉着路人走到小路上,神神叨叨的说:“顾家?那可是个吃人的地方,你们快跑吧,让他们都别来。顾家每天干的活特别多,能把人累死!说的好听,到时候一文钱都别想拿到手!”
路人大惊失色:“啊?”
他低下头,可是在城里听的不是这么说的啊?!
李氏见人有些半信半疑的,赶紧补充:“哎呦喂,你是没见到,我就是住在这个村里的,其他人都是收了顾家的钱才替他们说好话,顾家人抠门的很!尤其是那个老婆子,哎呦!别提了!”
李氏越说,表情越发狰狞,最后她面部表情快要失控了的时候,话里带着酸味,她自己也硬是没有发现。
不过她没发现,路人却发现了。
他下意识的觉得有点不对劲。要是真像这大婶儿说的那么惨,那些流民不会跑的吗?当初县太爷都撵不走他们,可见他们本事并不小,若是真受了这么大的冤屈,能忍得住?
不管怎么说,先前也好歹都是正儿八经的百姓。青州百姓过的怎么样他不知道,但是他们琉州人,目前还能凑合过。
正是因为生活还能继续下去,这番话也就激起了路人的正义心。他还就非得想要去看看,这传闻中做大生意的顾家人到底是怎么收买全村人为他说好话的。
只不过,路人一边走,一边想:这大婶儿,怎么有点神经兮兮的,莫不是有病吧?
还有啊,他听那大婶儿说话,一股子酸味……总不能是看不惯顾家人?
揣着问题,他随手拉了个流民:“兄弟,问个事。”
流民也很好认,就是制造用头巾抱着头的,皮肤黢黑黄瘦的,驼着背弯着腰的,一看就是吃了很多苦头,说他们不是流民都没人信。
这和兴和村本地人可差了远了。别的不说,就本地人最少也能吃喝不愁,一眼就能同他们分隔开。
流民停住脚步:“啥?”
“问顾家的事儿。”
流民瞬间有了精神,这么久了,他终于吃上了一顿热乎饱饭,要不是顾家招工,他指不定就饿死在哪个角落里去了也不稀罕。生逢乱世,这条贱命又有谁真正关心呢?
能活下去,就已经很好了。青州本就不如琉州繁华,又受了灾,许久没有吃过一顿正经饭的流民晃晃荡荡来了兴和村,来了顾家当帮工,才总算穿上了干净的衣裳,吃上了饱饭!
这怎么能不让他激动呢!他激动死了!
所以,在有人拉住他想要问顾家的事情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就停下了脚步。还是摸了摸怀里的馒头,嘴角有一点微笑,东家确实是个大好人,他们还没开始干活呢,就先让他们洗漱吃饭,知道流民都饿怕了,还允许带走一个馒头。
他真是,他觉得这是他好几世修来的福分啊!
“听说,在顾家干活特别多,能把人累死,罢了还不给工钱?”
流民:“……?谁说的!”
******
没过多长时间,老皇帝的修仙问道不问世事彻底惹怒了某些皇亲国戚,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造起了反。
在兴和村还在热热闹闹搞发现的时候,外界已经打的不可开交。
不过再怎么打,他们也和兴和村没有关系。
不说是兴和村,就说镇上城里,整个琉州城,都没有一个人敢动。
一个方面,是因为某支军队的首领的老巢就在琉州,而这人实际强劲,还是老皇帝一母同胞的亲兄弟,无论是血缘,还是清君侧的旗号,都完美的无懈可击。
当年封王的时候,这位王爷的封地并不在琉州,不过么……谁知道这位王爷想的什么,打出清君侧的旗号之后,他就光明正大的把大本营给搬到了这个小地方。
多个阵营排出不同的探子查看消息,硬是一点动静都没发现。由此,也就只能认为这位王爷是心血来潮。
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位王爷选择来到琉州,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村庄——兴和村。
兴和村产出的干粮,比起往常行军吃的东西可好多了,就因为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干粮,他手底下的兵一个比一个劲儿大,打起仗来,整支军队的气貌都比对方好的太多。
这位王爷和他的兄弟老皇帝不同,差不多岁数的老皇帝痴迷修仙问道,早就因为吃金丹把自己吃了个半死不活,如今只是撑着一口气而已。
而这位老王爷呢,身体强健,膝下子嗣众多且其乐融融,最重要的是,顾洲白选择的这位王爷,在原定剧情中登上皇位之后,并没有贪图享乐。
他兢兢业业的拾起了他皇兄留下的烂摊子,一口气把积压在案头的许多大事全部安排了个明白。
由此,天下也再次定了下来。在他死后,他的太子也是个良善的,不仅安定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还派人越过无边无际的大森林,寻到了新的国家。
由此,北辰也正式停止了原先的闭塞状态。这对于北辰的国民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飞快的在众人还未察觉的时候溜走,再度回想起的时候,恐怕那些记忆已经越来越模糊。
顾家从一开始的一无所有,老爷子卧病在床,二老出门打苦工,老太太除了要伺候自己家的田地,还得照顾老爷子,照顾家里的几个娃。
那时候,一家人都觉得前路未知行进艰难,可如今回过头一看,竟觉得当初的日子没那么难过。放在当时看难如登天的事,现在也变得唾手可得。
世道乱乱糟糟好几年,也终于在老皇帝的死亡下画上了句号。
兴和村中,老太太年龄越发大了,手里头的事也逐渐没有精力管辖,她将田地交给老大,把厂子交给老大媳妇,自己和老头子成天闲着没事,就在村里头瞎逛逛。
现在的老太太,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兴和村的村人称一声“老夫人”。
每当这个时候,老太太总会笑眯眯的说起家里头的孩子。
二娃进了学堂,他是个聪明的,苦读几年,已经踏上了科考之途,经常跟着老师去长见识,偶尔回了家,也是常常捧着书看。如今已经有了个正式的名字,叫做顾轻舟。
三娃读了两年书,便没再读书,在家里头跟着爹娘帮忙,也算是个正经差事,老大媳妇经常说,把账本交给三娃就不用还清0管了,靠谱的很!
最最让她担心的大孙儿呢,如今也有了正经的事情做,嗯,当初买卖联系人家,就是大孙儿弄的。
她笑着走远之后,悠游自在的在自己家的大宅院门口坐了一会儿,看着远方一大片的良田和正在田里忙碌的雇农,不知不觉天黑了,小孙女杏花便掺着老太太回屋去。
杏花已经长成了大姑娘,出落的水灵灵,十里八村的小伙子都瞧着呢!不过,老太太觉得,自己家杏花这么好,可不能便宜那些兔崽子,但老太太也不想用杏花去那些大户人家,多累啊!杏花的婚事,只要找个她喜欢的人,平平安安的过日子就行了。
娘家在这儿,她还有三个哥哥,怎么也不会受委屈。
很多年后,说起来这些陈年旧事,村里人人都感叹道:“顾家老太太有福哦!”
只有人群中,早成了寡妇的李氏恨的咬牙。
卫家人看了看李氏,摇了摇头。这么多年过去了,何必呢。
有时候,放下过去的不快,才能让未来更快乐一些啊!
李氏暗恨,却不敢去人群中说些什么。她知道,她敢将心里头的话说出口,不必顾家出手,光是这群闲聊的村民都能活撕了8她!
毕竟,现在的顾家已经成了琉州有名的耕读之家,就这,人家都没从兴和村搬出去,兴和村的大名,早就已经传到京城啦!
前不久,还千里迢迢的送过来一块御赐牌匾,专门送给顾家的,上书——【良田万亩】!
良田万亩,顾家人,也是地主啊!
作者有话说:
本世界完整提要应该是:良田万亩小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