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程姑娘2
陈太太是后宅女主人,消化不良了找她看病,也是看得起她。
程丹若洗干净手,抿了抿头发,随邓妈妈赶去正院。
风和日丽,正院的墙角发了花骨朵儿,娇嫩可爱。
丫鬟们见她过来,轻巧地打起薄薄的竹帘子,并禀一声:“程姑娘来了。”
“表婶。”程丹若进屋,对躺在醉翁椅上的陈太太行了一礼。她娘家姓黄,为陈黄氏,按照时下习惯,称为陈太太或黄夫人。
“快别这么多礼了。”黄夫人招手,“过来坐。”
屋内的丫鬟迅速搬来一个藤凳,程丹若斜斜落座,问黄夫人:“听说表婶有些不舒服,我过来看看。”
黄夫人和她没什么好客气的,把手伸出来,道:“也没什么,就是这几日胃口不佳,总有些乏力。”
程丹若点点头,仔细把脉,觉脉沉迟,又看了舌苔,舌质淡而白。
略作思忖,低声询问丫鬟黄夫人这几日的状况。
大家太太的大丫鬟,相当于公司秘书,业务过硬。只见一个葱绿裙子的少女上前半步,轻声细语地回禀:“回表小姐的话,太太这几日吃得不多,饮茶也比日常少,总说腹胀。”
“怕冷吗?”她问。
“是较往常畏寒一些。”
“今日吃了什么?”
“半碗粳米饭,些许鱼脍,几片香椿豆腐。”
程丹若便道:“表婶脾胃虚弱,又食了生冷,损伤脾阳,阴寒内生。我开个方子,吃上两贴看看。”
她开的是理中汤,有健气补脾之效,方子为: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各三两,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写完,交给丫鬟,并道:“晚膳用粥更好些。”
黄夫人点了点头,没说什么,似有若无地打量着程丹若。
家里白多了一张嘴,谁都不乐意,何况养个孩子,又岂是多顿饭那么简单。衣食住行,样样都要多一份。
幸而丈夫官至苏松道按察副使,地方上的正四品官,虽然每年打点所费甚多,可松江府地处江南,一向富庶,家中倒也殷实,多双筷子也吃不垮。
只是,程丹若来时不过十岁稚龄,如今却即将及笄,成大姑娘了。
这就要多出许多事儿来。
正在这时,外头突然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两个姑娘一前一后进屋来。个子高的穿了身竹青袄和鹅黄锦裙,颜色柔和些,个子矮的则是白绫袄和桃红裙子,更显得活泼娇俏。
两人俏生生地问好:“给太太请安。”
黄夫人微露些许笑意,却问:“怎么没去上课?”
“先生家中有事,放了我们半日假。”年纪略长的姑娘恭敬地回答,“听闻母亲身体不适,我与妹妹特来为母亲侍疾。”
“柔娘有心了。”黄夫人搂她在身边坐了。
另一个年幼些的女孩不甘示弱,腻到她身边,仰头一笑:“母亲,婉娘给您捶捶腿。”说着,拳头轻轻落在黄夫人的腿上,不轻不重,恰到好处。
黄夫人笑意更真了些,道:“好了,不是什么大事,丹娘已经同我看过,不过脾胃虚了些。”
两个小姑娘便又冲程丹若道谢。
“多亏了表姐。”十三岁的陈婉娘笑意盈盈。
“可有我们姐妹能做的?”十四岁的陈柔娘问得仔细。
程丹若露出营业的微笑,答道:“太太平日里注重保养,吃食上留意些便好。”
一个消化不良,真不必这么劳师动众。
可她也理解两个女孩的用意,别看她们对黄夫人这般亲密,其实都是庶女。在嫡母手下讨生活,难免要乖巧孝顺一些。
不过,古人也是人,后宅生活鸡毛蒜皮的事儿很多,却也不算可怕。只要不是奴仆之身,着实不必步步为营,处处小心翼翼。
程丹若道:“既然两位表妹来了,正好陪太太说说话,醒醒精神。若无他事,我也该回去给老太太熬药了。”
黄夫人点点头,也不留她,只道:“老太太身子骨不好,也是辛苦你了。”
“服侍长辈,不敢道辛苦。”程丹若滴水不漏。
黄夫人便“嗯”了声,端茶送客。
程丹若离开正院,换了条远些的小路,绕回萱草堂。
阳春三月,江南的风已经十分和煦,她放慢脚步,心头默默盘算。
在古代做女人,相当之难。
稍有些常识的人都知道,她们没有独立的人权,在家是父亲或兄弟的附庸,出嫁是丈夫的所属。
他们都可以“卖”掉她。
一种卖,是以婚姻的名义。父亲兄弟许嫁女儿姊妹自不必提,丈夫也可以转嫁妻子,抑或是买休卖休,乃至典妻,理论上违法,实则屡禁不止。
第二种卖,那就是买卖人口,奴婢和娼妓是大多数结局。
当然,不止女性,整个庶民阶级的抗风险能力都很低。
农民好端端的种田,某天可能田产就成别人的了,成为无数被权贵侵占民田的受害者,或者过不下去,借贷利滚利,最终不得不卖身为奴。
做生意的,必然要给黑白两道上缴保护费,同时还要防着被同行下套陷害。若是南北往来的长途生意,更要小心,坐船会被沉河,走夜路会被敲闷棍,各种死法可参看笔记小说。
像程家那样,宗族尚可,父亲还算个小官,已经算是走了大运。
可有什么用呢?战火一来,全族凋零。
这就是古代,平均寿命30岁,她已经过了一半的时代。
但穿越女的运气都不错。
目前来说,她的生存已经不是问题。陈家虽然不是她家,可官与民天壤之别,大树底下好乘凉,此乃至理名言。
生存下来了,要考虑的就是怎么活得好。
对此,程丹若也有自己的办法。
“程姑娘。”萱草堂的小丫头清脆一笑,“老太太醒了,正找你呢。”
程丹若收敛神思,快步走进正屋。
里头,陈家的最高领导,陈老太太穿着秋色寿纹的对襟袄,头勒抹额,正歪在屏风后面的榻上,由小丫鬟帮忙更换尿布。
“我来吧。”程丹若接过自制的尿不湿,轻手轻脚地给老太太换上,口中道,“今天暖和,风也不硬,叫他们把窗户打开,透透气可好?”
陈老太太口角微斜,表情生硬,好半天才说:“也好。”
话语虽短,仔细听却不难发现,她的口齿有些含糊。再加上口角歪斜和失禁,不难知道,这位家庭最高层是个中风患者。
“您这几个月好多了。”程丹若轻声细语地说,“按照我说的慢慢调理,会好起来的。”
她说着,给陈老太太奉了杯水,让她补充水分。
陈老太太喝了水,又被伺候着抹了润肤的面脂,身体舒服许多,终于露出些许笑影,问她:“去哪儿了?”
“太太有些脾胃不适,我去看看。”程丹若扶着她在屋内来回走动,活动一下身体,“没什么大碍。”
陈老太太点点头,有些不满:“年纪轻轻,身体忒娇弱。”
程丹若微笑,并不接话。
“进门十几年,就生了二郎一个。”陈老太太咕哝着,“当初看中她出自名门,谁想偏是子嗣不丰。”
目前,陈家有五个孩子:大姑娘陈芳娘,三姑娘陈柔娘,四姑娘陈婉娘,五少爷陈知恭,都是姨娘所出,唯有二少爷陈知孝为黄夫人的独子。
两个孙子,陈老太太嫌少,可五少爷落地七年了,家中却没能再添好消息。
她就怪上黄夫人了。
程丹若转移话题:“老太太用些李子吧,您该多吃些新鲜果子。”
陈老太太有些累了,正好歇息。
程丹若洗了手,给她剥李子,时不时说些闲话,排遣老太太的情绪。
这就是她在陈家的生活:寄人篱下吃白饭的孤女,陈家的家庭医生,老太太的贴身护理。
--
程丹若,山西大同人,少失怙恃,寄于陈家。
——《夏史·列传九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