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新生活106
跟着邮差老韩一起去体验一下七十年代西南山区收发信件, 是秦松去年刚穿过来没多久,第一次接触到老韩时就生出的想法。
未曾想一拖再拖,就一直拖到了现在。
马上就要回昭阳了, 再拖下去怕是就没机会了, 所以在即将离开五星大队的前一天, 秦松特意提前和老韩说了这件事,寻求对方同意后,在早上时就收拾妥当。
等老韩按照往常习惯那样途径五星大队时, 秦松就背着土黄色斜挎布包揣上干粮和水壶, 就这样跟着老韩走了。
在外人看来,秦松这样的做法完全没必要,明明自己的日子过得好好的,既有赚钱的本事, 又马上要回城里当工人了, 何必跟着老韩这么辛苦地跑一趟呢?
这不是自己找罪受么?
即便是老韩本人也是受宠若惊兼难以理解, 不过秦松说自己想要到处走走看看,了解一下他这样的邮差如何工作, 老韩也就随他的意了。
原本老韩还想着一路上多照顾一下这个年轻后生,没想到对方看起来文文弱弱, 体质却很好, 上山下坡蹚水过河完全不在话下,最后反倒是他被对方照顾居多。
老韩最后一点顾虑也放下了,打开了话匣子和秦松聊天。
也不拘聊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翻过前面的山坳有一大片李子林,现在路过还能看到花, 吹个风那花瓣就白花花地往下落,跟下雪一样。”
“咱们这边少有下雪, 上一次下还是七、八年前了,下得还小,不过我以前在北方生活过几年......”
“信件来往多半是上山下乡的知青,除此之外就是有娃子在外头当兵的.......”
“今年刚开春的时候,这边就开始拉线立木杆子了,乡下也终于要通电了,现在国家发展得好啊,城里都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咱们这些地方还没那么快,不过电灯喇叭还是很快就能有了。”
......
等到送信的时候,遇到特殊的情况,老韩也会和秦松说。
也不知道是因为他特意如此,还是因为平时一个人到处跑,好不容易有个人陪着,就忍不住话多了起来。
很多事秦松以前都是听老人讲古,单用耳朵听。现在却能亲身经历,感触自然又有不同。
像老韩这样的乡村邮差如今都配备了自行车,不过正所谓有得必有失,平坦宽敞的路段当然轻松了,可陡峭泥泞的路段就更累了。
因为他不仅要带着信件包裹,还要扛着自行车赶路。
一天下来,等回到村里的时候已经是天边擦黑。秦松邀请老韩留在村里住一宿,老韩却笑呵呵地拒绝了:“我还要回去把收上来的信整理分类,明天一早好发往县城。”
要是他贪图安逸,在这里耽误一晚上,期盼着收到信的人家就得多等一天了。
就着五月初夜空中零碎的星光,老韩把手电筒往自行车车把上一挂,蹬着车伴随着链条吱嘎的轻响渐行渐远。
**
再度踏上昭阳市的土地,初雪的感觉和上一次有了很大不同。
上一次更多的是忐忑和新奇,这次同样也有这样的情绪,可更多的却是:这里就是她和三哥要生活很长一段时间的地方了啊。
张淑芬虽说是第一次走这么远,来到和西南省完全不同的北方城市,可她穿着一身朴素的衣裳站在人来人往的火车站,却一点不发怂,表现得比女儿女婿还积极。
“刚才我跟人打听过了,咱们行李多,可以叫个人力三轮儿,是不是就是那边那种?哎哟,看起来就是三个轱辘的自行车嘛。”
要不是秦松及时拉住人,解释说他大哥已经在车站外等着了,张淑芬能直接去叫个三轮车立马就走。
不得不说丈母娘的适应能力太强了,用她本人的话就是:现在是新华国,咱们是地地道道的贫农,走到哪都挺起胸脯不带怕的。
这心态挺好的。
感染得初雪都对即将到来的新工作没那么忐忑惶然了。
上次秦松回去的时候就和家里约定好了,估摸着时间,大哥秦山早就请了假还从厂里借了上次那个拖斗三轮车在外头等着。
刚一见面,秦山就沉稳大方地和张淑芬寒暄客套,看得秦松还有些惊讶。等无意中瞥见秦山借着侧身低头的机会偷偷看手心里的小抄,秦松哑然失笑,心里也有些感动。
倒没想到秦家其他人对他岳母的到来如此郑重。
在秦家热闹地聚了半天,家里虽然也能住下,到底人太多了,住在一起太拥挤嘈杂。
加上秦松拜托秦山找的住处已经落实好了,秦家人还抽空过去打扫过了,秦家这边也不强留,吃过晚饭就由秦山和秦母一起把秦松三人送了过去。
“这里是我一个同事姐姐的同学家,他们家分到了职工房,搬走后这里就空下来了。”
出租的房子少,要租房的人其实也不多,现在大家都紧巴巴的,能宽松到考虑用租房来解决住房问题的人很少。
这个院子不算大,院墙还是用黄泥和大小不一的石头堆砌而成的,胜在打理得干净,院子里地面夯实平坦,角落还有两洼菜畦,没有树木,只有一丛佛手瓜。
这玩意儿一旦长起来,结的瓜能多到吓人,即便是在缺吃少穿的年代,除非是实在没得吃了,要不然也算不上多受欢迎。
院子里一共有三间正屋,都是单间,门朝外开着,左边是院墙,右边用木板搭了个简易的厨房。
至于上厕所,就只能去外头巷尾的公共厕所上了。
总体来说不算多好,也不算多坏。
秦松知道短短几天就能找到这样的住处,秦山肯定是费了不少人情和精力的:“辛苦大哥了,等明天你帮忙搭个线,请你同事和他姐姐一起出来吃个饭。”
秦山想说不用,转念一想,人情世故上还是老三更懂,于是也就没有说什么了,只点头应了。
屋里屋外都已经收拾过了,张淑芬又是雷厉风行的性子,刚一到院子,知道他们以后就暂且住在这里,包裹一落地,她人就已经忙活开了。
等晚上烧了热水洗了澡,躺在从老家带来的熟悉的床单被褥里,初雪那一颗心忽然就落定了:“三哥,明天我们就去单位报道吗?”
秦松“嗯”了一声,知道她还在担心工作的事,哪怕同样的一番劝慰的话翻来覆去说了好几遍了,这会儿依旧又说了一回:“单位里没什么人,冷冷清清的,加起来总共也就五六个人,平时也不凑在一起......”
秦松往杨家走了那么一趟,看起来轻轻松松,对农伯他们而言却是帮了大忙。在安排工作上,他们也很愿意多给秦松卖个好,因此是特意询问过他对工作有没有什么要求。
秦松的要求也很简单。
清闲,方便找书看。
于是昭阳市的市图书馆管理员之职就这样敲定了。
初雪也跟着得了个整理书籍的工作。
工资不算高,还没有往上升的机会,干一辈子都是这么个工资水平,但凡有点门路的人都不会往这里来。
因为没有升职加薪的希望,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办公室内斗,零星几个员工之间关系闲散得很,秦松和初雪都入职快一个星期后,才把最后一位因公出差的同事认识完。
张淑芬在半个月后坚决离开了昭阳,不管秦松和初雪怎么留,她都要回去。
而且还不是嘴上说说,行动力依旧剽悍,都没等秦松和初雪请假抽空陪她一起,张淑芬就已经和新认识的左邻右舍一起去买了不少昭阳这边特有的好东西,该寄的寄,该打包的打包。
到最后秦松这个当女婿的居然只来得及给她弄了张卧铺火车票,再给老家公社那边打了个电话,让人帮忙通知了老家的初雷等人。
火车站。
目送载着张淑芬的火车渐行渐远,初雪眼眶红红,心里堵得慌。
秦松搂着她肩膀低头轻哄:“等以后有机会了要么我们回去,要么请爸妈大哥二哥他们过来玩,现在交通这么发达,要见面也没那么难了。”
比起让初雪忍受远嫁他乡的忧愁难过,秦松本心里是更愿意自己跟着她走的。奈何如今形势不好,他们俩的情况又特殊,如果继续留在大队上,初雪作为女人,少不得又要被议论肚子的问题。
今年上半年过完,初雪才十九岁,等到明年才二十。
秦松心里计划的生育年龄在初雪二十二以后,今年是1971年,到时候也才74年,等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孩子已经脱离哺乳阶段,不至于耽误初雪选择更好的路继续走下去。
如此一想,竟一时觉得时间过得太慢,又仿佛过得很快,秦松心底一股莫名的不安油然而生,他下意识搂紧初雪。
感受到初雪娇气地往他怀里蹭了蹭脸上的眼泪,秦松才松了口气。
不管时间过得快或是慢,总归身边有她陪着。
晚上。
伴随着暖黄的灯光,秦松拿起因为搬家,又因为适应新生活而搁置许久的笔,在稿纸上郑重写下早已打好腹稿的新书。
《春日重生》
“昨夜刚下了一场雪雨,冰片子化作雨水自两千米外的高空落下,又在树叶上重新凝结成霜......”
名为春日重生,开端却是一个刺骨冰寒,带着饥寒交迫挣扎绝望的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