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抵达京都39
“有可能。”
辰郬岫下楼找到王鳞栉和谢脩梁后, 一同到了一楼。
在柜台处登记点餐后,辰郬岫发现刚刚遇见的那名举人独自坐在一张餐桌前等待。
辰郬岫走上前, 行了一个见面礼。这举人当即回了个更为标准的见面礼。
辰郬岫问举人:“你可是点好餐了?为何一人在此?”
“餐已点好。我就读于国子监, 同窗们被分到了其他客栈,只有我在文墨客栈。”
辰郬岫听后说:“我名辰郬岫,这两位是我同窗, 王鳞栉、谢脩梁。我们都自岱州而来。既然你的同窗们都在其他客栈, 这京都衢道众多, 地域广阔, 你与你同窗们联络定是不太方便。若是有急事,可以来告诉我和王举人与谢举人。”
“多谢三位。我名祁荣景,京都本地人。今后三位若有困难也可来找我,我定竭力相助。”
辰郬岫心想:看来系统之前推测不错,这名举人真是京都人。
祁荣景很早之前就听过辰郬岫作为江湖魔王所做的那些事,当时对他印象极差。但后来听到他在纴州等地的所为,甚至在岱州取解时成了解首,对他的印象已经有了改观。今日见他如此和善待人,便也对他以礼相待。
翌日,辰郬岫四人携带文解等去尚书省报道。
户部官员在挨个核对举人们的信息。
队伍排到了辰郬岫,辰郬岫将文解和照身帖等证件递了出去。
户部官员看后心想辰郬岫是江湖人士出身,大抵不太了解省试的规矩,于是特意提醒:“辰举人,记得及时将你的家状与通保文书送往礼部。”
“多谢大人提醒。”
等到王鳞栉三人都提交了文解后,辰郬岫问祁荣景:“祁监生,请问你可知礼部南院在哪?”
“知道,诸位随我来。”
在祁荣景的带领下,辰郬岫等人很快到达了礼部南院。
看着板榜上的内容,辰郬岫心想:这板榜要求如此繁琐,比自己在学校平时写的实验报告格式还严格。
辰郬岫让系统用电子笔记本将板榜内容扫描记录了下来。
回到文墨客栈后。
辰郬岫开始对着电子笔记本上的内容一笔一划书写家状。
系统看辰郬岫写的认真,不敢打扰。
等到辰郬岫将家状写完,系统才对辰郬岫说:“主人,你书写这家状,比你在墨柏书院书写文书时都认真。”
“板榜要求严格,京都人重视这些礼仪文规。若是这家状书写与板榜所要求格式稍有偏差,我觉得这省试还没参加,就会先被礼部说教一番。”
辰郬岫不敢大意,又仔细核对了多遍自己写的家状后,才小心将家状收了起来。
这时,有人敲门。
辰郬岫开门后发现是祁荣景。
祁荣景问辰郬岫:“辰举人将家状写好了?”
“是,祁监生怎么忽然到我这里来了?”辰郬岫心想现在各举人应该都在各自客房填写家状。
“不知辰举子可找好了合保人。若是没有,我自荐如何?”
辰郬岫这才想起来之前谢脩梁和他说过到京都后要再找一人,凑齐四人后书写保辩识牒送达礼部。这是在丹国京都参加省试的传统。
“容我去问问王举人和谢举人。”
祁荣景道谢:“多谢辰举人,我就静候佳音了。”
祁荣景走后,辰郬岫立刻下楼找到了王鳞栉。
系统看到王鳞栉桌子上堆放了数张家状,不禁好奇:“王举人,你怎么写这么多份家状?”
“我怕出纰漏。”
王鳞栉自从上次险些忘带文解后,就格外重视这些身份文书。这次他不仅将礼部南院张贴的板榜抄录了下来,回到客栈后对着书写家状。而且还誊录了多份家状,逐一核对,生怕有一丝格式错误。
系统心想看来辰郬岫说的没错,大家都对这家状书写格外重视。
辰郬岫对王鳞栉说:“王举人,方才祁监生来找我,说是想和我们合保,不知你和谢举人意下如何?”
王鳞栉听后很是惊讶:“果真?昨日我就和谢举人商议,抽空询问下祁监生是否愿意同我们三人签写保辩识牒。这下倒也省去了麻烦,你待会儿就告诉祁监生,我们同意与他合保。”
王鳞栉本来是打算找自岱州而来的其他人。但是岱州其他县的举人们都不在此客栈,不方便联络,所以他就打算问问祁荣景。没想到祁荣景居然主动向他们提议。
于是辰郬岫回去告诉了祁荣景。之后,四人聚在一起,互相写了保辩识牒送往了礼部。
礼部官员在收取辰郬岫递交的家状和保辩识牒时,仔细查看了许久。
辰郬岫和系统屏气凝神,以为出了什么差错。
结果,礼部官员称赞:“负责科考这么多年,我第一次见有出身江湖的举子能将家状格式书写得如此精准,和板榜上的毫无差别,值得赞扬。”
“大人谬赞。”辰郬岫这才安心下来。
礼部官员看了看辰郬岫的祖籍说:“多亏现在参加科举的学子可以由就读书院所在州县推举。不然像早些年,辰举子从岱州去你原籍州县考试,再由原籍州县入京,可不一定能及时来尚书省报道。”
“大人所言极是。所以我这次省试我一定珍惜机会。”
十一月的某日。
辰郬岫和其余举人们在听通事舍人致辞。
众人严守规章礼仪,无一人私语扰乱秩序。
待到回了客栈,系统才对辰郬岫说:“主人,通事舍人居然一个人讲了一个时辰。这来到京都后怎么这么多考前活动。”
系统想了想,又说:“是不是等到元日,还要面圣?”
“对。所以要抓紧时间复习。还要尽快将诗文整理出来,在这京都找一合适的显贵投递。”辰郬岫准备询问祁荣景京都哪位显贵易于接纳外地举子的诗文。
翌日。
辰郬岫向祁荣景说明了自己的意图。
祁荣景听后说:“我打算去向户部的梁尚书投递。梁尚书为人清正,对于举子的自荐,不偏不倚。辰举人若是愿意,可和我一同去。”
辰郬岫想到王鳞栉和谢脩梁同样还未解决投递诗文一事,于是问祁荣景:“不知可否将王举人和谢举人一并举荐?”
“这……可以,只是结果如何还要看你们各自的诗文水平。”
“多谢祁监生。”
过了几日,辰郬岫四人拿着各自的诗文,前去拜谒户部尚书。
户部尚书仔细浏览了四人的诗文后表示很满意,决定将四人推荐给礼部侍郎。
梁尚书问辰郬岫:“听说辰举子是江湖中人,还曾在纴州经商,使得纴州刺绣业总收入较往年增加不少?”
梁尚书是纴州人,时刻留意纴州本地的状况。
辰郬岫回道:“是。”
梁尚书称赞:“你半路从文,却能在赋诗时将所学用得如同国子监学子般,属实难得。不过省试不可大意。”
“谨遵尚书大人教诲。”
解决完投递诗文一事,又择日向礼部提交了省卷后,辰郬岫等人继续投入备考。
客栈每晚都灯火通明,辰郬岫每晚丑时才休息。
到了十二月底,各州贺正使抵达京都。
这日,有人敲响了辰郬岫的房门。
辰郬岫开门发现并不认识来人,于是问:“请问你是?”
“辰举人好,我是岱州而来的贺正使。刺史大人让我此次入京朝觐时,询问岱州举人们在京都如何。”
辰郬岫对贺正使说:“原来是贺正使大人。劳烦转告刺史大人,我在京一切安好。”
“那便好,我去其他举人处看看。辰举子,刺史大人为每位岱州举人购置了一批书籍,是墨柏书院院长前不久刚编订完成。过会儿我会派人送来。”
“替我多谢刺史大人。”
辰郬岫将贺正使送走后,系统飞了过来:“主人,也不怪岱州进士及第者众多。岱州刺史都对科考如此上心,还千里迢迢遣人送来最新复习资料。”
辰郬岫对系统的话表示赞同。
下午,辰郬岫就收到了贺正使送来的复习书籍,内容上针对省试每场考试都有分析。
元日。
辰郬岫和众举子一早就整理好了着装,在各州贺正使觐见后,面见了皇帝。
由于举人众多,所以皇帝只是说了些鼓励举子们的话,并未一一单独照面。
系统一直站在宫殿顶部,他望着排列有序的仪仗,不禁赞叹京都果然极重礼仪。
丹国科举的省试在每年正月中旬。所以在元日面圣后,举人们几乎都在各自客栈闭门不出。
系统这几日一直为辰郬岫采买物品。
到了省试前一日。
“你这?”辰郬岫见系统在自己明日要带去考场的箱子中放了许多东西。
“主人,这省试要考三天。我这几天去买了许多物品,干粮、蜡烛、木炭等等都有,保证你够用。”系统说完,将物品清单拿给了辰郬岫。
“蜡烛考场发,举人不能自带。”
系统听后将蜡烛木炭等拿了出来,只留下了干粮:“主人,那你将干粮带去。你原先装的干粮我觉得少。”
辰郬岫不想拂了系统好意,于是答应了系统:“那我都带上,多谢。”
--------------------
修改了本章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