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将近一个月的工资到手
出了医院已经到了晌午,正好是厂里下班的点,冷清的路上热闹了起来。于乐乐轻车熟路的到了矿厂家属院的外面,找了个没人的地方进了空间。
再出来时,又变成了那个穿的花里胡哨,满脸是灰的小姑娘。
她按照记忆里的路找到了陈大娘家的那条巷子。
漆成黑色的大门里,有断断续续的说话声传出来。
上回这个豪气冲天的大娘一块钱一斤买了腌菜,现在这么一想也太不对劲了。
非亲非故的,又不是缺心眼,钱多成什么样才能当这种冤大头?
于乐乐敲了敲自己的脑袋,来之前应该问问这年头举报投机倒把有没有举报奖励,万一是个圈套呢!
现在正好是下班的点,也不愁卖给别人,没必要冒这种风险。
于乐乐默默给自己的机智点了个赞,刚想抬脚走人,眼前的门却打开了。
“孩子,你咋来啦!”
开门的正是陈大娘,陈大娘今天还是一身看上去很新的衣裳。
水蓝色的乔其纱裙子配棕色的绒布系带方口鞋。
“来来来,快进来,咱们屋里说。”陈大娘一脸喜气的拉着于乐乐的胳膊往院子里走。
于乐乐往里看了一眼,没有别人,一咬牙跟着进去了。
情况不对大不了就跑嘛,自己怎么也是个年轻人,还能跑不过一个老太太了!?
第23章 将近一个月的工资到手
进了院子,陈大娘又往外看了看,才安心的关了院门。
小院子收拾的很整洁,院墙下面摆了几盆绿植,漆成绿色的窗框里玻璃擦得锃亮,离着屋门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老式压水井。
最夸张的是,院子的地面居然硬化过,铺的红砖!
怪不得会花一块钱尝个新鲜,大娘是真的壕!
于乐乐一颗怦怦乱跳的小心脏终于放回了肚子里。
不是抓她的圈套就行,她还指望着这个大娘打开这一片的市场呢!
“孩子,跟大娘进屋,这回背了这么大个背篓,累不累呀。”
陈大娘打量着于乐乐,小姑娘也不知道是打哪儿过来的,身上的背篓都快半人高了,怎么脸不红气不喘的。
“大娘,俺就不进去了,今天带了点白面和木耳,你看要不?”
于乐乐说着,把背上的背篓卸了下来,她这个小身板缺乏锻炼,实在扛不住了。
得赶紧在叶念秋那整点灵泉补补!
刚才院子里的人没出去,一定是进了屋。
虽然已经是76年了,政策上没有以前那么严,可私下买卖的事到底还是见不得光。
陈大娘有些诧异的看了于乐乐一眼,这个小姑娘还挺能耐,居然能弄到白面!
这边主要产大米和苞米,小麦一年只种一茬,到了八九月份才会收获,产量还不高。
除了供销社里,有大本事的才能搞到白面这种稀缺品。
“要!孩子你有多少?”
“白面有20斤,木耳有5斤。”
揭开背篓上盖着的布,最上面的是一个白布包,装着5斤木耳,下面的白布袋子里是20斤白面。
陈大娘打开布袋看了看成色,木耳个头大,晒干了都能看出很厚实。
白面更是精细,那颜色比起供销社里的都要白!
陈大娘越看越喜欢,今天大儿子专程回来说省里来信了,她家那个可怜的小侄女终于找到了。
大侄子配合调查完,有个十天半个月也能回来了,到时候正好用这面给孩子们包顿饺子!
“这些都是什么价,要是合适大娘全都要了。”
“白面供销社里1毛一斤,俺这3毛一斤不要票,木耳一斤少说也能泡发十多斤,所以稍微贵点,一斤8毛。”
面粉的价格她打听过,黑市里不要票的2毛5一斤,她的质量好又送货上门,贵个5分钱不过分吧。
至于木耳的价格,当时没查到就在书里没写,现在更是抓瞎了,只能按照后世木耳和面粉的价格比例随便说了一个数。
“面粉大娘都要了,木耳贵了点,7毛大娘也全要了,你看咋样?”
“成!”
陈大娘点了钱一共是10块零5毛,钱货两讫,于乐乐背起背篓离开了。
从大娘家出来,又找了个没人的地方把背篓装满。
只是这回只卖出了10斤白面和2斤木耳,大多数一听是白面和木耳就失去了兴趣。
镇上生活条件是好一点,但所有物件都要买,口粮也是定量的。
家里人口多的主食还是便宜的苞米面和高粱面掺点白面的二合面,人口少的吃白面的也不多。
现在是月中,一般家里也都不缺粮。
从矿场家属院出来,于乐乐手里有了14块9,回空间换了身衣裳,又朝着黑市走去。
镇上的黑市有三个,分别在南街的巷子口,镇外一公里的茶棚和火车站。
巷子口和火车站的附近有管事的,交钱就能进去,茶棚需要介绍人。
这次于乐乐要去的就是南街的巷子口。
到了地方转了一会儿就有人过来问,交了两毛钱就顺利的走了进去。
里面的人大都是有伪装,不是特别熟悉的压根认不出。
这里全都是卖散货的,最多也就十斤二十斤,多了也带不过来。
像她这种量大的都有固定的供应,不会出现在这。
于乐乐蹲在角落里啧了一声,草率了啊。
这都是些小买主,还没陈大娘能下货呢!
反正来都来了,只能先卖着。
背篓里30斤面粉花了俩小时才卖完,价格比起陈大娘还低了5分,满打满算才7块5,加上在家属院赚的,一共22块4,将近于二哥一个月的工资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