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会王孙王谢堂前
这是苏缨第一次到帝都西京。
西陵虽离西京不甚远, 她养在深闺,只拿到过阿爹形形色色从西京带回来的小玩意儿:来自西域的香料、玉雕的摩合罗化生童子、砌香果子、琳琅满目的昆仑玉……光是这些小玩意, 已在她的心中堆出了一个宽广博大, 容纳六合四海往来客的恢弘帝都。
可惜,她今日却不能看见。
因是赴父亲之约, 苏缨轻车简从,只携了阿曼和家中的马夫,坐在自己从西陵带来的八宝璎珞马车中。
燕无恤单骑一马, 陪她同来。
验符过了天极门,正式步入西京外城,人声鼎沸,车如流水。
阿曼掀开车帘,偷偷觑了一眼骑马的燕无恤, 见他虽依旧着了一身万年不改的黑衣, 却显然认真浆洗过, 面上干干净净,头发规规整整。他本生了一副干净俊逸的好相貌,今日望之, 更少了江湖浪荡风霜之气,多了几分清雅蕴藉, 倒真是如皎皎明月, 安分书生了——自然,前提是他鞍前没有扫兴的挂着一把灰扑扑、黑沉沉的陌刀。
阿曼放下帘幕,吃吃而笑。
苏缨纳闷:“你笑什么?”
“我笑, 燕二爷要见老爷了,不知他紧张不紧张。”阿曼眨眨眼睛:“我还没见过他紧张的模样呢。”
苏缨闻言,微微甜蜜羞赧之外,也大是好奇,她揉了揉眼睛,眼前还是灰扑扑的一片,甚么也看不清。
忽想到不知眼睛看不见要到什么时候,如若一辈子都是这样,再也看不见了怎么是好?情绪不禁低落下来。
马车驶入天极门后,车夫跟着苏老爷在信中说的地址,一路往西去,穿过无数吵嚷的市坊,来到了权贵聚居的长宁坊。车夫“咦“了一声,自言自语道:“这次老爷进京,怎么没有住自己家,反倒来长宁坊。”
苏缨也疑惑了:“阿爹不是在平康坊置有宅子么?我们去的不是平康坊?”
“老爷写的长宁坊,京中官老爷们住的地方,听人说,还有几个天潢贵胄也住这哩。”
苏缨应了一声:“就照着爹爹写的走吧。”
苏家在京中也实结交了一些权贵,譬如苏缨刚来白玉京的时候,阿爹就通过叔公的好友,拿到了云公子的玉佩。阿爹这次来西京,会专程上门去拜谢也是情理之中。
马车缓缓的,停在了一壁青墙之外。
这一户宅子,藏在长宁坊深处,绵延足有一条街长,闹中取静,期间有郁郁深深的苍翠之色,牌匾上没有写是谁家府邸,只用了颇有隐逸道风的“清微馆”三字。
验贴的时候,家丁将燕无恤拦在了外面,道:“苏之卿的贴,我家主人只允了她来,其余人等在外等候。”
燕无恤略思忖,对苏缨道:“我在外头等,若有什么,你发个信,我就进来。”在她袖间轻轻放了什么。
苏缨将那物攥在手里,一时想道只是和父亲相见,他未免小心太过,一时又想到上次偃师师把自己绑走的事,况现在她双目不能见,留个心眼也好。
阿曼搀扶苏缨走进清微楼,迎面先是碧意森森的一道屏障,转过后又是幽径。
长宁坊的大道上,烈日暴晒,进了清微馆后,草木香拂面,无风生凉,鸟鸣啼秋,隐隐还有仙鹤栖息鸣叫的呢喃。
苏缨在道上左拐右拐的走了一会儿,已觉得背心寒沁沁生凉。
苏缨自幼常常出入,深谙富贵人家的庭院布局,虽未眼见,却能感觉到越走越偏。
心里微微生疑,在袖中握紧了燕无恤给的竹筒。
阿曼道:“小姐,小心前方有台阶。”
依言迈过去,近了一个更深处的小院,又提起裙裾,拾级而上,耳边越来越安静,连鸟叫的声音亦听不见了。
就在心中的不安积累到顶点的时候,一个声音响了起来:“你就是苏之卿的女儿,苏缨吧?”
并非父亲的声音,而是另一个陌生的中年嗓音。
听他的语气,像是长辈,苏缨垂下眼帘,屈身行礼,道:“是。”
坐在堂中的,是一个约莫四十许的中年人,白面皮,高孤拐,一把青髯,温文尔雅,他先是吩咐人看茶。
道:“我是苏简之的好友,也是你的长辈,受你父亲所托,邀你来,再给你一个玉佩。“苏简之,是苏缨叔公的名字。
苏缨恍然大悟,父亲所说的在西京最大的靠山,应当就是这个人了。
那人呵呵笑道:“听说你在白玉京拆了抚仙楼,还是我家公子给你解的围?”
听他所言,苏缨登时心下大松,原来是阿爹听说她用过了玉佩,再给她求了一块。
便又行礼道:“是云公子出手替我解围,承蒙大人照料,多谢。”
又问:“大人,我阿爹也在么?”
中年人道:“他不放心你,本要来的,今早才叫人捎了口信来,说是有事耽搁了,年底再去白玉京寻你。你且把玉佩收着。“
有个小厮抬了玉佩过来,阿曼收了,苏缨又道了一回谢。
中年人暗中观察苏缨,见她行动处都有侍女搀扶,举止迟缓,双目呆滞,竟是个盲女。
心下纳罕,出于礼貌,却也没有多问。
苏缨没见着父亲,有些失落,想着家里远在西陵,却事无巨靡,事事为她盘算,心里又暖又酸,一时被她阿爹千里之外托人送的一块玉佩勾起浓浓的思愁。
二人交谈片刻,中年人甚是繁忙的样子,一会儿便有一个人来传书给她看。
苏缨很快便出言告退,中年人与她寒暄片刻,特意叮嘱道:清微馆不是他的住所,是今日公务繁忙,只能在此接见苏缨,令她千万莫在别人那里提起这处。
若是常人,听到这话必会猜疑:既是公务,为何会藏在私邸?为何不能同别人说道?
然而苏缨到底涉世不深,心思单纯,对家中长辈的朋友十分礼貌尊敬,毫无异色的答应着走出门。
仆从在前面领路,出去的路和来的路不一样,少了许多幽静,更敞阔些。
再穿过一处穿堂的时候,阿曼忽然内急,想要去更衣,苏缨只得在廊下等她。
不多时,苏缨被一阵“砰、砰、砰“声吸引,微微迟疑,下意识朝那边转过头去。
这声音离她很近,她能分辨出来,就在右手边约莫十来步的位置。
每隔四、五个弹指的时间,便会撞一下。
仆从不知她眼盲,见她看着了某物,大吃一惊,忙催促她离开。
苏缨回答他:“我眼睛看不见,需等我的侍女回来才能走。”
仆从没有说话,像不想管一个瞎子,便默认了。
苏缨便又在原地站了一会儿。
她被那声音所吸引,脸静静的对着砰砰声传来的地方,又是疑惑,又是好奇。
清微馆的摆设光是听声音、闻香味,就知道极为雅致精巧,令人心底生静,肌肤生凉。
处处都能感觉到主人家别出心裁的匠心,是苏缨极喜欢的氛围。
因此,这声音也来得极为突兀——这不是竹漏嘀嗒之响,也非钟罄悦耳之鸣,并不均匀,一会儿快,一会儿又要慢一些。
她自然不会去问仆从这是什么,只是在心里默默的过着自己经常见的那些玩物摆设,想要弄清楚这究竟是什么。
是不是西京时新的玩物摆设。
苏缨情不自禁的,往那边走了一步。
仆从也不去管她。
她是一个瞎子,至少,此时此刻是瞎子。
故而,她身手在前,一点一点摸索,脚步是微微踉跄的。
阿曼不在,四周又只有一个闷声不吭气的领路仆从,身处黑暗之中,她感到有些紧张和不自在。
往前摸到一个门廊,木柱挨着手的时候,方稍稍安下心来。
在这里,“砰、砰”的声音更加明显了。
她又歪着脑袋,仔仔细细听了一会儿,还是不能听出这到底是什么。倒是能听到有极微弱的鸟叫声夹杂其中,十分虚弱。
莫非是鸟笼里的雀儿在撞笼子?
可是若是装在笼子上,怎么会有这样闷闷的声音。
阿曼怎么还没好?
就在这时,苏缨感觉眼前微微黯了一下,旋即,慢慢出现了白光。
想是连日来燕无恤每日给她调息起了作用,竟是自己视觉在慢慢恢复,苏缨心里一喜。手紧紧抓着身旁的木柱,看着眼前慢慢的由暗而明。
先是灰蒙蒙的,还是重影,朱红的柱子,青色的石砖,都在旋转。
待眼前的景物,重新浮现出来,苏缨情不自禁的微微眯眼,这轻微的一眯,视线凝定,面前的景象,几乎叫她瞬间魂飞魄散——
她立在一座精美的院落中,前方屋堂门敞开着,期间立了一个巨大的水精笼。
笼里,翩翩飞着一只瘦弱的雨燕。
刚才听到的“砰、砰”声。
正是那燕子不断撞着笼,发出的响声。
不远的身前,站着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萧萧肃肃,如竹如松。
他面上没有一直以来的温文尔雅,反倒有些复杂的惊惶之色,长眉拧着,微微气喘,手里提了一把剑。
那把剑,指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