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终能相守

  萧循扶了一个又一个, 到底是扶不起所有人,只能团团作了一揖,什么话都不说,上马车离开。

  再耽搁下去,人越来越多,只怕今天就不好走了。

  出了城门, 沿路还有闻讯赶来的百姓,有些就在路边跪下了,还有些提着篮子想追上来, 也不知道篮子里是什么东西。

  当然, 萧循是不可能收百姓的东西的, 他只是朝外面不停挥手, 马车却一直不停留, 慢慢走远了。

  一直到离开易县远了, 萧循才放下了马车帘子,重新回来坐好。

  温慧看得出, 萧循还是很激动的, 眼睛里闪烁的那种光芒, 是她从来没见过的。

  过了半天萧循才从那种激动的情绪中抽离开来,这才发现温慧抱着宝儿, 正看着自己。

  宝儿一大早就被叫醒, 这会儿已经困了, 伏在温慧怀里睡着了。

  萧循连忙伸手将宝儿接过来,歉然道“慧儿, 辛苦你了。”

  温慧抿着嘴笑了笑,忍不住打趣他“看样子阿循在这里干的很好啊,百姓都那么喜欢你。”

  萧循却严肃了神色,点了点头“百姓都是这样,谁心中装着他们,他们心里都有数。”

  说完他又觉得自己的语气似乎有点太正经了,连忙笑着挽救“不过我只想赶紧回京,可以一直陪着慧儿和宝儿。”

  可惜这不是由他决定的。

  回京不到一个月,温慧被诊出再次有孕。

  然而两个月后,萧循被任职为江南某府通判。

  他终究不能一直陪着温慧和宝儿,甚至这一次,温慧生产的时候,他都不能陪在她身边。

  这让萧循的心里充满了矛盾,他甚至再次提出,就留在京城算了。

  但温慧再次拒绝了。

  她想要萧循的后半辈子,她怜惜萧循的才华,不想禁锢他在京城的方寸之地。

  他应该发出更亮的光,他也有能力发出更亮的光。

  这一次,萧循郑重向温慧承诺,绝不让她再一等三年,一定尽早回来。

  温慧再次表面轻松内心骂脏话地送走了萧循。

  再一年,有温慧派出的侍卫辅助,萧循收集齐全江南某府官员上下勾连行贿受贿卖官鬻爵的证据,秘密上奏,很快牵扯出来的官员遍布整个江南。

  而此时,温慧生下的萧循的长子萧彦,已经快半岁了。

  江南官场震动,泰和帝和太子趁机安插清廉官员,一时整个江南的官场氛围为之一肃。

  因为太子派了人掩护萧循,他并没有暴露,但最后还是有官员猜出他的作用,狗急跳墙,派了死士刺杀他。

  在秘密回京的路上,萧循遭遇到三次刺杀。幸而自打江南官场出事,太子就派了人过去接萧循,另有温慧派过去的侍卫拼死保护,萧循方才逃得一命。

  但回到京城,太子派过去的人也死伤了好几个,公主府的八个侍卫虽然都回来了,却有三个重伤昏迷,另五个也是受了不轻的伤。

  温慧连夜从太医院拉过来四个太医,一直不眠不休治了两天,才把三个重伤昏迷的侍卫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那三个侍卫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了,但太医说还得至少修养半年才能下地,后半辈子也不可能再做重体力活。

  三个侍卫都觉得人生无望,温慧却宽慰他们,公主府可以一辈子养着他们,什么都不需要他们做,因为他们是萧循的救命恩人。

  其后三个侍卫被送到京郊的庄子上修养,温慧觉得那里远离喧嚣,环境也好,应该对身体的康复最有好处。

  太医们也认同了这个观点。

  萧循也在公主府里修养了半个多月,他的身上也有好几处浅伤,被温慧勒令休息。

  再说现在江南的官员还未被押解进京,进了京审判也还需要几个月,萧循就是休息一段时间也不碍事。

  因为萧循被追杀,泰和帝因此大怒,让太子严审那些官员,决不能姑息任何一个国家的蛀虫。

  一直到这一年年底,被押解进京的江南官员才审判完毕,多半都是判了斩立决,家人流放三千里。

  后来温慧才听说,骆琳琅的父亲,苏州知府骆大人也被抓了。

  但因为骆大人参与的程度不深,最后只是被罚没家产,解除官职便罢。

  因为自从穿过来,骆大人就一直偏宠妾室,骆琳琅对父亲没什么感情。骆家出事后她只接了母亲和弟弟进京,决定好好教养弟弟,将来科举出仕。

  有个女儿嫁到了京城的高官家里,骆大人怎么能放弃这条大腿?因此他很快也跟着进了京,甚至还没忘记带上了宠爱的妾室,就是骆莹莹的姨娘。

  可惜骆大人进了裴家门,裴大人却不肯理会他。

  裴瑾再次外放出京,骆大人就是想向女婿施压也没机会。

  骆莹莹嫁在江南,因为父亲倒台,日子也变得不那么好过,天天跟妾侍斗智斗勇,没工夫关注父亲和姨娘。

  最后还是骆琳琅每月给点足够日用的银子养着骆大人,姨娘她自然根本不管。

  不久骆琳琅就听说,父亲把姨娘卖了。

  当时她眼睛瞪得溜圆,最后却悲哀地笑了。原来所谓的宠爱,也不过就是如此。

  骆琳琅还以为从此日子就消停了,不曾想母亲竟然强烈要求跟父亲一起生活。

  骆琳琅表示十分不理解,但母亲只是柔声解释,怕她被人家诟病,连对亲身父亲都可以那么冷漠。

  是的,这个时代,人们对于苛待父母的人,就是这么严厉。他们不在意父母怎么对待子女,反正子女就是必须侍奉父母至孝,否则就要被人耻笑,做官的甚至很容易被弹劾。

  骆琳琅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母亲继续服侍父亲,虽然父亲现在没那么嚣张了。

  她只觉得心里堵得慌,因此在慈幼书院呆的时间就更长了。

  她就感觉只有在慈幼堂,看到那些聪慧好学的女学生,心情上的压抑才可以得到缓解。

  这些事,都是知秋和侍卫打听了,随口说给温慧听的。

  这半年,因为江南官场震动,太子不想让萧循出现在人前,以免遭到怀疑和报复,因此,温慧和萧循干脆带着两个孩子,去了萧循早几年在京郊买的庄子上。

  萧循买的庄子就在温慧自己的庄子隔壁,只是要小得多了。

  他买庄子的时候,就想过请温慧过来玩,没想到一直过了这么多年,才有机会。

  两人带着孩子在庄子上住着,难得安安稳稳过了几个月清闲日子。

  跟庄子里的百姓一样,温慧和萧循也是黎明即起,日落而歇,到后来甚至有流连忘返之感,只觉得这样的日子才真叫逍遥。

  但京城,终归还是要回去的。

  次年是泰和二十七年,三月,萧循低调上任大理寺少卿。

  与温慧分别了整整五年,回来修养近一年,到这时候尘埃落定了,萧循才终于确定,可以跟温慧长相厮守。

  而此时宝儿已经五岁多,萧彦也一岁多了。

  萧循觉得自己错过了儿女成长最重要的阶段,因此开始亲自教养女儿,对儿子日后的课业规划也开始进行了。

  同时,为了支持温慧的理想,每到休沐日,萧循开始去慈幼书院兼职授课。

  这一年,孙慈心和张慈安十二岁,正式拜温慧和骆琳琅为师。

  因为老秀才的学识已经慢慢不能跟上孙慈心和张慈安的学习进度,萧循闲暇时也会指点她们课业。

  孙慈心和张慈安终于遇到名师,学业一日千里。

  然而,伴随着萧循的这些举动,舆论压力也雪片般向他袭向,面首之说再次甚嚣尘上。

  大理寺的官员每次看到萧循,也觉得十分不能理解。

  一个受传统教育十几年的人,甚至还中了状元,怎么会屈尊给女娃子指点学业?

  他们也免不了在背后猜想,萧循大概是被公主殿下下了蛊,才这么是非不分。

  对,萧循的行为,在他们眼里,就属于是非不分。

  他们自动自觉跟萧循划清了界限。

  但萧循对此仿佛毫不在意,该上值就上值,该休沐就休沐,大理寺卿除了把积压的疑难案子一股脑塞给他,其他也找不到什么办法对他有什么影响。

  毕竟,萧循可是太子看好的人才啊,谁敢当面穿小鞋?

  因此,这一年,除了跟温慧一起关注慈幼堂和慈幼书院,萧循最大的收获,就是看了很多几年前遗留下来的,或因为线索太少,或因为时间太长导致线索消失的,无法结案的案子。

  泰和二十八年夏,泰和帝五十六岁,突发重病而亡。

  泰和帝驾崩以后,太子顺理成章登基,成为新帝,次年改元天顺。

  一直到这一刻,温慧在极度悲伤的同时,莫名松了口气。

  她终于改变了小说中至亲之人的结局。

  至此,温慧正式升职,成为文惠长公主。

  新帝登基后第一年,萧循突然重审两年前西北某地的一家五口被灭门案。

  这之前的一年多,他早已暗中跟宣威将军取得了联系,期间更是亲自去了西北,带着宣威将军给的军士,亲自调查取证。

  没想到其中内情,比萧循一开始怀疑的,更要触目惊心。

  经过几个月的风餐露宿,跟踪已几乎被抹平的蛛丝马迹,萧循终于发现了端倪,最后甚至牵连出西北某府官员里通外国,倒买倒卖粮食给异族之事。

  时隔三年,官场再次震动。西北官场又有半数官员落马,甚至京城几大侯府伯府也被波及,一时将萧循恨得牙痒痒的人,又多了不少。

  与之相反的是,萧循在百姓中间的名声却越来越好了。

  不管是同僚的憎恶,还是百姓的爱戴,在萧循的心里都没有留下多大的痕迹。

  他依然按部就班上值,偶尔给慈幼书院大一些的女学生上上课,其他时候从不出门,就守在家里,教教孩子,跟温慧调调情,感觉日子十分充实。

  但温慧有时候就觉得萧循太粘人了。

  比如某日晚间夫妻运动过后,萧循又紧紧搂着她,旧话重提“慧儿,你觉得我什么时候可以做驸马?”

  温慧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了,却还记得冷漠拒绝“现在这样不好吗?再等等吧。”

  你还没有位极人臣,我的愿望还在初级阶段,怎么可以半途而废?

  反正现在也不耽误两个人睡觉亲密生娃,干什么那么在意一个名分?

  萧循倒也并不纠缠,得到这个一如既往的回答,也只能无奈笑笑。再看温慧,她已经呼吸均匀,睡得熟了。

  天顺二年,萧循调任刑部侍郎。

  因为他任职大理寺少卿期间,破获的大案要案不知凡几,因此这一次调任,也无人敢有意见。

第70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穿书后我成了女主的踏脚石最新章节+番外章节

正文卷

穿书后我成了女主的踏脚石最新章节+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