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葳蕤(四)
李承鄞说不许我做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比如说他说不许我出宫,不许我喝酒……这不许,那也不许。
现在还不许我去看看地方志了。
他不说便算了。可他越说什么不许,我就越好奇。后来我想通了,他不给我看,我便自己去找,等他发现也来不及。
但是这事儿不能让永娘知道。她若是晓得了,又要哭哭啼啼拦着我说什么“婢子死罪”了。她最害怕我做那些不合规矩的事儿,总叫我不要惹李承鄞生气。所以一大早的,我趁着永娘不在殿中,便携了阿渡溜出揽月阁,往昭文馆的方向去。
已经过了最冷的时候,天气渐渐回暖。我觉得今天披着的氅衣有些厚了,热得直用手掌作扇。阿渡也过来帮我扇风。
我问道:“阿渡,你热不热?热了便把外衣脱了,放在这里也不会有人拿走。”
阿渡摇头。
我随手解了披风放在了路旁石桌上。我见阿渡一直盯着那石桌看,说道:“你不要着急,我们一会儿回来拿上它就行。再说了,一件衣服而已,找不着了也没关系。反正不能给自己不痛快。”
阿渡点头。
我从前是去过昭文馆的,此时也算是轻车熟路。一路偷偷摸摸的,行至门前我才整理一番做派。
阿渡望着楼前“昭文馆”的题字发呆。我才想起还未告诉她,我今日是来看典籍的,便拉着她的手悄悄道:“听说最近上京在修撰西凉的地方志,我想来看看。这三年没有阿爹阿娘一点儿消息,真是闷得很!”
阿渡一下子捏紧我的手,重重地摇头。我正要再解释,她拉着我就要走。阿渡的力气一向很大,我一个没控制平衡,下意识叫出声。
门口的守卫发现了异动,便向我们的方向来。阿渡放了手,惶然地看着我。她好像不知道怎么办了,泪眼盈盈,不住摇头。
可既然昭文馆的人都来了,就没有回去的道理。我迎上前去,他们看见我,都急忙跪下行礼道:“太子妃!”
我说:“呃……我今日就是想过来转转。那个……你们是不是在修撰地方志啊?修到哪里了……我进去看看。”
为首的那个很古怪地看着我,眼珠一转,回道:“太子妃可有殿下的口谕?”
我一愣。什么口谕?又听着他絮絮道:“地方志关系重大,太子殿下有令,至地方志编撰完成前,任何闲杂人等不得入内。”
我急得跳脚,闲杂人等?我又想上台阶去,守卫拦在我身前。他们不敢用刀枪指着我,便堵住了我的通路。
我只是想去看看地方志,又不违什么法度,怎么从上到下个个都要拦着我!
实在没办法,我只好搬出李承鄞来了。永娘给我说,只要我遇到没法儿解决的事情,搬出太子的名头一准有用。
“难道连我还需要李承鄞的口谕!”
说出这句话我确实觉得有些羞耻。我平时巴不得自己不做太子妃,现在只能抬出这名头来吓唬人。
众人喏喏,还是不放行。我心中一阵悲愤。太子妃的名头已经这么不值钱了吗?这些侍卫连头也不想抬一下。
硬的不吃,我……我只能……
“嗳呀,就让我看一眼嘛……太子同意了……真的同意了!”
只是任我怎么撒泼耍赖,守卫都不为所动。
踢踢踏踏的声音从宫殿转角传来,我吓了一跳,心想可别是李承鄞。我再小心地一看,舒了口气。不是李承鄞,看着打扮该是宫中的羽林卫。
待那人走得近了些,我才认出他是裴照。只是他今日穿了件甲胄,我没认出他来。我不由得大喜过望,朝他招了招手。
他看着我,脸上的神色很奇怪,像是很高兴,又像是不高兴。有那么一瞬间,我甚至以为他就要转身离开,可他还是来了。
“裴照!”我宛若找到了救星一般。
裴照道:“太子妃想看什么,通报一声即可,无需亲自过来。他们都是受了殿下的命令,太子妃还是不要难为他们了。”
我更疑惑了,这不都是李承鄞不许我看西凉地方志,我才自己来找的吗?
“我要看看西凉的地方志。”
他的神色微微一凝,拱手为礼。
“地方志还在修撰,不能取阅。太子妃请回吧。”
我说:“现在的不能看,以前的记录总有吧?我就看看以前的。”
他思索了一会儿才答允道:“这样,我遣人去找找。”
他躲闪开我的目光,很不自然地转身离去,进了昭文馆。门口的守卫给他放了行,又把我格在外面。
我对他们做了个鬼脸,才带着阿渡不甘心地回去了。
午后,就有人送来了一些有关西凉的地方志。我大致翻了翻,数量很少,最近没有记载,最早也只是三年前。其实我一直很好奇,在中原的史书上是怎么写我们西凉的。
这本书看着像是时间很长了,发黄泛旧。我兢兢翻开薄脆的书页,忽地翻到了一页,纸新的很,好像是突兀地出现在这本书里一样。我抖落一阵它也没掉下来,订得很牢靠。
只是我恰好看见了“铁尔格达”几个字,惊喜道:“找到了!”
阿翁的名字,是我来这后最初学的一些字之一。那时候我实在对写中原字没什么兴趣,永娘就让我说一些喜欢的、想学的字,她先教着我。
所以,我先学会了“西凉”、“家”、“小枫”……还有“铁尔格达”。
阿翁对我最好,所以我最想念他。
“匈奴铁尔格达单于……”我艰难地辨认着那些字迹,觉得头疼得很,便唤永娘:“这写的都是什么?永娘你来帮我读读。”
永娘款款走来,拿了书册,读的颇为流利。
那些话连在一起,我又不懂了。
永娘笑道:“这一句的意思呀,是铁尔格达单于英勇善战,管理有方,匈奴的情势一比一天好。”
“这一句呀,是说西凉百姓安居乐业。”
我听着这些话,觉得甚是欣慰。许久没有西凉的消息,我真是快要闷死了。今天看了这些记载,虽然还是觉得有点儿心酸,但也算是解了思乡的忧愁。
“这一句是说西凉的九公主和大唐太子联姻,两国交好,未来不会再有战事,人们都很喜欢看见这样的局面……”
永娘脸上的笑意渐渐浅了。她好像觉得自己正在念的是什么不好的东西,摇了摇头便放了那本地方志。
我不依不饶道:“永娘,你就再和我讲讲吧。上面还有没有什么我阿爹阿娘的消息,还有我阿翁的……”
永娘颇为为难,但是不忍心拒绝我,于是又重新拿起那本册子。她略略翻看了几页,表情愈加凝重。
我不明所以,问道:“怎么了?”
永娘神色如常,翻开一页,朝我念道:“这些说得太复杂,有些太难以理解,婢子就拣要紧的和太子妃说说吧。”
她清了清嗓子,絮絮道:“西凉单于与大阏氏夫妻和睦,琴瑟和鸣。”
琴瑟和鸣。他们总说“太子与太子妃相敬如宾,琴瑟和鸣”,这个词儿的意思我没有完全明白,不过我猜,大概就是写人关系好的。只是我觉得我阿爹和阿娘的关系可与我和李承鄞不一样,不该用这个词儿。
“噢……这里又说……治理有方……后面就没有了,多是记载政事的。”
我很惋惜地叹了口气。
“永娘,其实我以前偷偷写了信的,我给他们都写了信。可是我一直没有收到回信。”我撑着下巴道:“嗳……有时候我伤心了,就想写信。写了信,好像就没那么伤心了……”
永娘皱着眉看着我,许久才道:“这些时间都太久了,不如我们等新的地方志编撰好了再看……”
我忽然道:“那我阿翁呢?永娘,你有没有看见其他的地方写了我阿翁呀?”
“这个……”永娘慢慢道:“婢子暂时还没有看见……”
我又唤:“阿渡,你也过来,我们一起找找。呐,我告诉你,阿翁的名字是这样写的……”
我在阿渡掌心划拉了一遍。我看她只是瞧着手心发呆,便又去找了纸笔,一笔一划画出记忆中那几字的样子。
我左右端详了一会儿,为难道:“呃……我知道我写的不是很好……”我又为自己鼓气道:“不过没关系!”
我指点阿渡,找找类似形状的,连在一起的段落。阿渡默不作声蹲到那些书旁边,开始翻阅。
啪嗒、啪嗒。我一看,阿渡埋着头,肩头不断地动。她哭了。
我以为是我的要求太多了,阿渡找不着我阿翁的记载才急哭了。于是我也急了:“别着急,阿渡,阿渡!”
我抱住她的肩膀说:“咱们找不着就算了,啊?”我慌乱道:“想来是裴照今日拿来的地方志没有匈奴的。改日我们见了他,再问他要便是了。你不许哭!”
”太子妃……“话未说完,永娘已是潸然泪下。
其实我也想哭,但是我看见永娘和阿渡都哭了,就觉得自己不能哭了。我也不知道说什么话来安慰她们,只好拍拍这个再拍拍那个。
永娘止住眼泪,用帕子掩了掩道:“也没旁的,只是婢子想到太子妃思乡之心,就觉得心中难受的很。”
我傻傻地对她说:“其实现在好多啦……刚来上京的时候,我每天都想家。但是现在我想通啦……”
我用脚尖在地上拨拉着,喃喃道:“你看,人们都觉得现在的情势挺好的……大家都会过得很幸福。”
我呵呵笑道:“你们今日都怎么了?不就是看了一段地方志,惹得你们都伤心成这样。”
“下次我自己看,不叫你们来了。”
永娘勉强地对我说:“太子妃饿了吧?婢子这就去安排晚膳……今日做的都是你喜欢吃的呢。”
她又是对阿渡很凄凉地一笑:“有一些西凉本地的特色吃食,阿渡姑娘也一并来吧。”
作者有话要说: 小甜饼还会有的,但是我并不想不顾逻辑发展写无脑小甜饼
本章的梗是修书梗~
如果李承鄞想起了一切,不可能让小枫看到记载了
裴照送过来的书也是选过的
所有人都小心翼翼地构筑着一个虚幻的现实
其实写的时候还是很抑郁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