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两岸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
乾兴元年八月。
新帝继位后杜氏依旧以太妃之名居住在钦明殿, 杜氏染病, 遂每隔两日都有太医入殿诊脉,病痛的折磨让她在半年内憔悴了十几岁,昔日风华不复。
“母亲您好好休息吧。”玉碗中的汤药见底,她将杜氏盖的被子撵好后出了寝宫。
钦明殿还和以往一样,只是庭院中的一盆海棠已无生机。
晌午过后,钦明殿来了一群内侍, 领头的内侍弓着腰,“长公主, 这是蜀地所进贡的铊.提荔枝,太后特意吩咐先送往钦明殿。”
宫女打开食盒, 荔枝被装在盛有碎冰的瓷盘中。
“妃子笑...”赵静姝低头瞧了一眼, “放下吧,代我与母亲谢过皇太后与官家。”
“有劳。”
————————
刻花的青瓷盘中盛放着冒雾气的荔枝, 使得在这长夏日也让人感受到了一丝寒冷。
手中的文书被她放下,拾起一颗端详道:“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似连想到了什么, “妃子笑也产自蜀地,天府之国,又是太后的母家...”
“可是遇到什么难处了?”端来荔枝的人走至她身后,替她揉着肩膀。
“蜀地经济发展迅速, 商业繁荣,总也杜绝不了盗贼之类的,因为商业所需, 钱币过重不方便携带。”他又拾起旁边的一贯钱,“四川路的巡察使上奏,富裕的商贾皆是用担挑钱,用箱装钱,太过显眼,使不轨之人得了机会。”
“其实不单单是蜀地,江南,扬州,乃至整个大宋,皆有此问题,但又不能不用钱。”
“阿怀可还记得故去的开国公张咏?”
李少怀侧抬头,“张公清廉正直,尤以治蜀著称...纸币?”低头细想着,“他在蜀地多年,咸平年时成都民间便已出现了交子铺户,直到景德年,他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此事还曾上报过朝廷。”
“纸张轻柔,而铜钱沉重,这需要商人的诚信,若由官府管辖控制,便可剔除不法之徒,减少祸患,但这其中所涉及经济,发行的量也有学问在里头,所以我只能给你建议。”
李少怀大喜的站起,“唐有飞钱,宋有交子,说到经济,还真是可惜了丁谓这个人才!”
“送少许进去,荔枝性热,多食易上火,不过能促进食欲,母亲已有多日不曾好好用膳了。”
殿外,千凝迈着急促的步子走进,“姑娘!”
见千凝苦着一张脸,她疑道:“怎的了?”
“外面传来消息,丁绍德从京城流放至潮州的路上,病...病死了!”
赵静姝僵直了身子,颤道:“你,确定没有听错吗?”
千凝点头,“千真万确,京中都传开了,江宁百姓请命,官家诏书都下了,准许下葬立碑。”
她倒退几步,瘫软下,不信,不愿信,“她才不过三十岁...怎么可能!”
“姑娘您,节哀顺变。”
“我不信!”
“她在什么地方?”
“江南。”
“我记得,顾氏也去了江南,一直未回。”回京后她曾去丰月楼找过顾三娘,才知道她早已经不在丰乐楼了,原来顾氏不是风尘女子,所有的一切,仅仅是为了她的驸马。
她想起身,脚下的沉重让她迈不开步子,心中被苦涩占满,这种感觉熟悉的难受至极。
“姑娘要保重自己,您还有太妃呢。”
乾兴元年秋,杜太妃病危,皇太后与皇帝探望,命众医官全力诊治。
病榻前,赵静姝擦着不断流出的泪,“母亲!”突然觉得这世道似乎只对她是残忍的,母亲是她留在此处的最后一道思念。
“唯一后悔与不放心的,就是你的婚事让你搭上了后半生。”和离之后杜氏也曾为她的婚事再一次操心,赵恒也留意朝中的青年才俊,和离再嫁并不是什么稀罕之事,更何况她还是公主。
只是爹娘精心挑选的人,都被她所拒绝,甚至到了放言辱骂,精神失常的地步,赵恒不想逼疯这个小女儿,遂没有再强求。
赵静姝原先的婚姻,杜氏其实是满意的,最终也没有从皇权的斗争中逃脱,她的女儿成为了牺牲品,丁家之祸,一罪牵连众人,如此,她也怪不得驸马,只当是她们母女命不好,“你的任性,往后要如何是好啊。”
“我会束发出家,就当...从来没有还俗回来过。”
这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多好看的一个姑娘呀,”杜氏知道,只要赵静姝愿意,求娶之人不会少,“母亲还是希望你能嫁得良人,相夫教子,如此才不会孤寂。”
“良人若不是爱人,我宁愿孤老。”
乾兴元年秋末,杜太妃薨。
福宁殿。
窗外漫天飞雪,北风寒啸,殿中碳火滋滋作响,“妾请入观出家,替母亲守孝三年。”
赵静姝的话让少年沉了脸,“可是大内的生活不好,还是有宫人怠慢了阿姐?”
“大内的生活并无不好,只是妾从来就不习惯约束罢了。”
少年坐在椅子上低垂着头,“阿姐在观中十余年,现在又要回到观中了吗,如此,朕身边亲近的人便又少了一人呢。”
“官家,当有天下为伴。”
“此事,朕要同大娘娘商议后才能答复阿姐。”又见她眸中出宫心切,添道:“朕会说服大娘娘的。”
少年转身到了坤宁殿,刘娥正在看朝中各家送来的画像,少年见之,轻皱起了眉头,旋即恭敬的拱手道:“大娘娘。”
刘娥抬头,“今日官家怎这么早就过来了?”
“儿子是来找母亲您说件事的。”
“哦?官家想找老身说什么?”
“杜太妃已逝,三姐姐她,想出家。”
刘娥从座上起身,新换的太监连忙拖扶,“元容想出家?”
“是,三姐姐说想回到江南的元庆观。”
“先帝去前,曾托我好好照看元容,老身本想等朝中事情安定后替她挑一门好亲事,如今她想再回道家,官家怎么看?”
“按大宋制,百善孝为先,双亲过逝当守孝三年,三年内不得婚嫁。”少年抬头看向刘娥,“且三姐姐本就不愿嫁,不如就遂了她的心意,君子成人之美。”
刘娥回头看了一眼书桌上的画像,笑道:“官家学聪明了,也会用她人之事来隐喻自己了!”
“儿子不敢。”
乾兴元年冬,卫国长公主获允出家。
天圣元年,刘娥下诏在成都设益州交子务,由京官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又置抄纸院防范伪造之弊,严格其印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