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当天,姜也和梁行止微信互加了,饭也吃了,最后还被绅士的梁行止送回了家。
躺在床上的姜也,还是没搞明白,梁行止到底想干什么。
她和陈岚聊了一会儿,陈岚立马一个视频过来和她分析。
陈岚信誓旦旦的说:“梁行止肯定想复合!”
姜也抱着抱枕,头搁在上面,懒懒的说:“啊。”
陈岚不满的瞪她,“你这是什么表情?”
姜也:“就……感叹一下?”
陈岚继续分析,“很明显啊,加你微信,又是吃饭,又是送你回家的,他除了对你,哪来的这么好的耐心?!”
姜也歪头无意识的说,语气中带着她自己不曾察觉的小抱怨,“对我耐心也不好啊,上次也吼我了。”
“哪次?!”陈岚瞬间鸡血加持,“你有事瞒我,从实招来?!”
姜也张了张嘴,脑子清醒了,还没等她编好借口,就被陈岚严肃的打断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姜也在陈岚虎视眈眈的目光下,把上周五被人撞到的事儿,简明扼要的说了。
听完这一段,陈岚一副“我这双眼睛已经看透太多了,就知道你有事瞒我,小样儿,暴露了吧”的表情,然后拍案道:“那是因为他紧张你!”
姜也一脸漠然,“没感觉到,只觉得他暴躁。”
继续这个话题,最后陈岚总结陈词,“我觉得你吧,也对他有点儿念念不忘,所以顺其自然,别抗拒,说不定就旧情复燃了呢。”
姜也盯着陈岚看了半天,思索道:“我觉得,没谈恋爱的,说起恋爱经验,怎么都头头是道啊。”
她默默的在心里想,恋爱导师都是母胎单身。
陈岚:“我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啊。稍微指导一下so easy!”
姜也:“我吃过猪肉了,太柴,塞牙。”
陈岚:……
和陈岚又聊了一会儿刚知道的工作八卦,交换了一下彼此公司的狗血剧情,挂了视频后,姜也去看有关工作方面的书籍去了。
加上新栏目快要开始筹备,她需要补充的还很多。
后来半个月,姜也工作上很饱和。
除了要熟悉编辑的基础工作外,已经开始策划新栏目的事了。
年前,台里已经在准备新栏目,所以前期的部分事情已经敲定的差不多了。
他们将节目做成了访谈的形式,除了在电视台播报,还计划将访谈内容撰写成稿,放在财经杂志首版,并将嘉宾照片作为首封。
因为台里希望将这档节目做成王牌节目,目前栏目准备安排在周六晚间八点的黄金时间,但如果连续收视率跟不上,可能就会考虑换时间。
换播放时间,算是业内大忌,所以一般情况下,会慎重考虑。
周五下午,台里开会,参加人员中层及以上,随后各部门开会。
前期主要是选题、策划、赞助等,后期则涉及到拍摄、剪辑、宣传、播放……
编辑部贯穿始终。
前期要与制作人和编导沟通,确定好当期人选后,要根据嘉宾个人,为其设置访谈内容,然后与编导合作,同主持人衔接,控制访谈时间和节奏。
中期需要将访谈的视频内容,同导播组联系,剪辑片子。还要将视频语言转化成文字,撰写成文,由台里审核通过,接着与嘉宾核对,再次与台里确认无误,才能确保后续发行。
直到节目播放,仍需要跟进节目收视率,检查节目中有无错误,并能及时发现修改。
即使编辑部内部有分工,节目正式开始筹备时,每个人还是会忙的脚不沾地。
下午开会,主要是关于节目内容的问题做出谈论。
因为电视台本身就是经济频道,所有的节目自然都是与经济有关,就看怎么创造话题性,专业性,可信度,公信力,以及怎样才能吸引人。
原本关于专业性的节目,其实收视率都不算很高,毕竟专业词汇晦涩难懂,行外人基本都不会感兴趣。
但台里也需要创收,收视率提不上去,赞助商爸爸给钱都没劲儿。
所以台里只能想办法提高收视率。
之前的节目要么已经定型,要么下架,于是就开始准备新节目。
这次节目名称简单粗暴,直接命名为《金融新贵》,邀请的人都不会超过四十岁。
“新贵”本来就具有话题性,代表上节目的人年轻,年轻就有看点啊,长的好看吸引人,哪怕观众听不懂也喜欢。
同时,“新贵”又代表了邀请的人具有专业性,自然也能吸引同行的关注。
如此一来,不出意外的话,收视率自然会比之前按部就班的节目收视率高。
节目的定位有了,接着就是如何让内容出彩。
以往要么是根据访谈人的经历谈他的成功,或者对于业内现状发表一些个人看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这种千篇一律的内容,对于业内人士没有什么吸引力,也吸引不了外行观众。
苏敏的的意思是,自己把自己的idea写出完整的方案,下周一下午三点在中会议室开会,提前十五分钟过去拷贝资料,用ppt展示,每个人的讲解控制在十分钟内,综合考虑决定。
听到这儿,姜也有些唏嘘,这档节目去年应该只有一个大致定位叭,内容还没有确定,就开始邀请人,而且还是心气儿高的梁行止,能成功才怪。
照理说,本台在财经节目中全是大佬,怎么会出现这种失误。
她对这一点挺奇怪的,不过压抑住了自己的好奇心没有去打听。
散会后,姜也回到工位,她其实已经有了大致的想法。
之前为了准备面试,将台里近年来的节目都看了,又对此了其他台里的一些王牌节目。
现在她基本已经可以独立操作,除了遇到了棘手的问题,会询问刘之涵之外,其他的都可以自己解决。
姜也把工作收尾后,眼看还有时间,又将台里的其他节目调出来看。
边看边记笔记,分析每档节目的优劣势,以及收视率。
由于之前已经看过了这些节目,现在整理起来还比较快,主要是收视率的收集麻烦了一点。
每档节目看十期后,基本上收视率就已经稳定了,除了极少的数据跳水的情况,姜也就特意去看对应的那一期。
姜也把本台的节目情况整理的差不多了,基本上也快下班了。
她去茶水间给自己接了一杯水,稍作休息。
下班后,姜也径直回家,打开电脑就直接找国内的一些知名财经节目看。
不过这些节目的收视率她就拿不到了,只能通过信息对比。
姜也之前台里的一档节目《证券风云》也算国内的知名财经节目了,她作为该节目的记者,当时又计划转编辑,于是特意分析过《证券风云》的收视率。
因此她把《证券风云》这档节目的收视率作为其他知名节目的数据基础来分析。
她主要是分析节目的优点和劣势,看的时候直接快进,看十来期就基本上能明晰某一节目的特点。
比如《证券风云》的特点就是采用京京、京沪、京深三地对传直播方式,在沪、深交易所内设立直播室,以最快的速度向北京总直播室传送最新信息。而在总直播室内,由主持人与经济学家、财经界人士、券商分析师以及上市公司的老总们一起探讨财经热点,分析股市动向,为投资者提供客观、科学的决策咨询。【1】
优点是“权威嘉宾的权威言论权威分析”,体现“关注股市冷暖,探求投资之道”的服务理念。
但缺点也很明显,股市千变万化,提供咨询或者推荐股票,结果太具有争议性。
累死累活的一个周末,姜也终于做出了一份让自己满意的方案。
期间还与老严聊了聊,虽然被骂了一顿,但收获不少。
周一,姜也内心有些期待。
下午开会时,除了苏敏,编辑部相关人员一一提前去拷贝ppt。
吴忧和姜也挨在一起,小声道:“我每次特怕开会汇报,搞不好就被那谁抓小辫子。”
姜也笑着安抚她,然后认真听大家的讲解,并补充笔记。
吴忧虽然口头上说怕,上的时候并不含糊。
她的方案有部分与姜也重合了,其中有一点儿说的很简单粗暴,“既然邀请的人是四十岁以下的,那就在专业能力足够的人里面挑长的好看的!既能保证可信度,还能收获路人缘!”
会议室的同事虽然在笑,但也同意这个说法。
台长要收视率,那就在专业能力没问题的前提下,找能吸引人眼球的人。
苏敏等大家笑完,才道:“所以你们准备把财经节目转为娱乐节目了?现在是让你们确定内容,不是嘉宾人选。”
接着是一位男生,叫孟成州,年纪看起来不大,他的很多观点与姜也都不谋而合。
姜也有点后悔没早点儿上去讲。
轮到姜也的时候,她微笑的面对众人,把各档节目的优劣势做了分析,并考虑到了受众的心理,以及台里的要求提高收视率的问题也考虑到了,她总结道:“首先,我认为节目可以采取“案例法”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让专业知识能够通俗易懂的传达给大众。这不仅可以吸引业内人士,也能让外行人能够看懂。其次,对于案例的选择,我们要结合下一期嘉宾的人选,进行双向沟通,把握热点和具有轰动性的话题。另外,邀请人必须协议保证,在节目播出前后两个月内无不良新闻——”
说到这儿,姜也点开ppt中的信息,“我分析过《财富》中一期节目收视率跳水严重,是因为该嘉宾在节目播出前爆存在偷税情况。”
“最后——”姜也笑道:“我同意吴忧刚才所说的,在同等情况下,优先选择外貌良好者。同时,还可以在节目后附送每期彩蛋,至于彩蛋内容,可以有编导部决定。”
“谢谢大家!”姜也鞠躬退下。
吴忧对她竖起大拇指,“你好棒啊。”
姜也笑,“大家都很优秀。”
苏敏站起来道:“大家每个人的方案我都认真听过了,其中姜也的方案分析的最全面。最重要的是,解决了“内容”的定位问题。她的报告基本上囊括了你们所有方案中可取的点,并比大家分析的更深入。我希望大家能够向姜也学习。”
苏敏带头鼓掌后,说:“这次新节目的内容,定姜也的方案,随后我会反馈给台长。进入流程后,这次的节目,我会做总体把控,刘之涵负责,姜也协同,孟成州、吴忧辅助。”
“有没有问题?”
大家摇头。
只有文英丽的表情不太好,不过也没说什么。
散会后,吴忧很兴奋的说:“姜姜,太谢谢你了啊!我本来以为我又要被批评,结果我竟然能参与跟进新节目啊!”
姜也笑道:“你的想法其实挺不错的。”
吴忧叨叨了好久,刘之涵看的摇头,笑了笑从她们身边走开了。
马上要一起合作的同事孟成州上前打招呼,“姜也,你很厉害。”
吴忧抢话说,高兴的样子像是自己的方案被选中了,“当然厉害了!现在有一个比你还厉害的人了吧!”
转头,吴忧对姜也解释说:“他啊,最开始在部门里经常被苏姐表扬,天天嘲讽我,现在正好有你能压压他!”
姜也笑,“你像孟成州学习学习啊。我听他讲完方案都紧张了,真的很不错。”
到了现在,姜也总算松了一口气。
努力不会白费。
【1】文中提到的《证券风云》,是根据CCTV—2频道的《中国证券》节目的情况为蓝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