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消失的老李头(1/2)
此地离镇上有上一段距离,村中若无要紧事,一般情况是不会去镇上的。
但林雨年不一样啊,他是有钱人了,不去‘挥霍’一下下,怎对得起这副小身板这些年来所受的疲劳之疾苦。吃掉祖爷爷昨夜剩下的水泡饭,也算过了个早,毕竟赶路费劲,是个脚力活,不垫点肚儿,这路不好过。
依旧捎上老李头的碗,放在他屋门前,便开始这些年来不一样的旅程。山里修得有小道,不然林雨年也不敢打包票说能安然到镇上,有些路段久未经人脚踏,生了些杂草,但这都不算事,稍一探头朝远点看看就能将路接上去。
赶路是个枯燥活,甭说在路上看看风景解闷,从小活在大山里,那所谓的风景得要是没见过的城里的花花事物才行。
出门时还没见着太阳,瞄着天边的鱼肚白赶路,一晃眼就是正午时分,有树木遮蔽的小肠道还好,凉快,没的话,那就只能大汗淋漓。好在林雨年带了自制的两个水葫芦,可要说什么时候能到,心里也没个底。按村中人的说法:快步半日就能见着镇。便又继续埋头赶路。
眼前人声嘈杂,这就是镇上了,整体布局就是约莫二丈宽的主干道,南北朝向,两边上建有密密的屋房,大多都是青砖瓦片的,就是老李头住的那样色的,还有些或新或旧的草棚,这多属于来这讨生计没住处的老爷们。二层房就两个,一个‘福来当铺’,一个打铁铺,位于街中心,相当起眼了。
来福当铺的柜台那,守着个白白胖胖的中年人,拇指上戴的大扳指异常显眼。“小孩,在这站了有会儿了,有什么事吗?”林雨年见掌柜先搭话,有些怯生生的走上前去,从怀里摸出破布包裹着的一枚银子:“我想换些铜板。”
见到眼前少年突然从怀里摸出银子这宝贵玩意,中年掌柜又对眼前之人审视了一番:约莫十四五岁的一个半大娃娃,身上的衣衫老旧,洗得发白了都,个子一般般,五官倒是生的俊俏,只是这皮相嘛,不咋好,不是什么贵人家的少爷,身材嘛,偏瘦,但不会有那种弱不禁风的感觉,能看得出身子骨还是比较皮实的,这是经常做活所致。
中年人收起了打量的目光,接过少年掌心的银子,取出一杆小称,“不多不少,正好一两,值个一千铜板,还需要看看店里的这些玩意货吗?”林雨年点点头,心中觉着光找人家变换东西,算是麻烦人家了,买个小玩意,人家心里也能开心点,为人处世,还是不能忘却了人家感受。
在货架边上转了几转,有好些靓丽玩意,关键自己不识货,拿这些东西也没用。于是在层层筛选下,林雨年选了一个小手串,十来颗小珠子拱着中间的大珠子,小绳连成一串,大珠子上还刻有一字:福。早先年头,祖爷爷教他识过几字,三三两两,连成一句话都困难,没事时就折根树丫枝在地上写写画画,这‘福’字还是认得的。
别看这东西小小的,要二十文,要知道街边摊头吃碗面食,也只要三文钱。剩下的老板每一百枚串成一串,一共十串,有串少了二十枚。虽说有点心疼,但这东西林雨年还是喜欢的,盘在手心摩挲好一会,才戴在左手手腕上。
沿着街边走走停停,见着了好些稀奇东西,但都克制住了自己。酒铺门口小二卖力的吆喝着,林雨年想给老李头买点回去,没有老李头给的银子,哪来现在的“光辉”时刻,虽说是以‘发光草’交换,但林雨年还是心存感激的,况且老李头对他也挺不错。
等从酒铺子出来后,林雨年怀抱了一小坛子酒,这装酒的陶罐子还行,等老李头喝空了,再把这罐子讨要回来,煮点汤食应当是没问题,比家里那泥巴锅儿好,毕竟现在的他已经可以‘自立门户’了。
米铺可不止光卖米,还有好几种粗粮,大米作为百粮之首,以此取名是要光鲜亮丽得多......
“大伯,给我来四十斤玉米粒,在磨下面滚两圈,再给我十斤大米,分两个袋子装,麻烦您嘞!”
“小娃子嘴挺甜,可是咱家这些东西可不便宜,去叫你爹娘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