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不跟组不接活的时候, 谭迟的作息是十分健康而规律的。
7:30起床,三十分钟洗漱吃早饭, 三十分钟下楼遛弯晒太阳,8:30开机码字,11:30点外卖,12:30结束午饭, 午睡睡四十分钟左右,14:00继续码字, 17:00完成每天码字进度七千,例行看剧拉片, 18:00开始准备晚饭。
晚饭是谭迟全天最重要的一餐,也是唯一自己下厨的一餐。鉴于谭迟的厨房动手能力堪忧, 所以晚饭的花样比较单一。
日常菜谱一:米饭, 西红柿炒蛋, 辣子炒肉。
日常菜谱二:馒头, 米粥,西红柿炒蛋,辣子炒肉
丰盛菜谱:米饭, 西红柿炒蛋, 蒜泥青菜,辣子炒肉,烧鸡、凤爪若干
改善生活菜谱:详见美团外卖
晚饭后下楼遛弯四十分钟, 19:00看新闻联播, 19:30至21:00刷剧看书微信吐槽聊天。
21:30洗漱, 10:00准时上床,10:30睡觉。
每周有两天外出购物,偶尔会和编剧同僚聚会,但总体来说,谭迟的行动路线基本不会超过方圆四公里,日程误差不会超过二十分钟。
自从谭迟成为全职编剧以来,这个作息时间就是雷打不动,陈昆明同志曾戏称,谭迟迟早会修成正果。
谭迟对自己的日程控制倒是十分满意。
身为一个码字工,健康的身体和规律的作息才是保证产出的根本,这是职业素养,更是生命保障。
尤其是对于谭迟这种名不经传的小编剧来说,剧本稿酬除去房贷和日常花销基本所剩无几,想维持较为体面的生活就只能靠兼职。
当然,对于脸盲星人来说,外出打工无异于丛林冒险,而谭迟唯一擅长的就只有文字,所以最安全的做法,自然就是在家做码字工——俗称网络作家。
虽然号称作家,但实际的工作却与传统作家相差很远,其中差别最大的,就是字数和手速。
传统作家,一年写二十万字,字斟句酌;
网络写手,年产出量却是几何级别的螺旋上升。
日码三千是入门,日五日六是基础,日九日万已寻常,更有封神的作者,能做到十几年如一日,日更不辍,年节无休。
网络写手拼的是速度,是毅力、是体力、是持久战。
若论这一点,谭迟是不合格的码字工。
三年前入行,只写了四篇文,总字数刚超一百万。前三篇小白言情,纯属练笔,收藏不破千,还有一篇《宅男历险记》,因为主角太过奇葩,所以并未受到关注,如今能有超过一万的收藏,还有不长眼的公司前来洽谈影视版权,谭迟只能认为,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的功德。
可是,随着物价上升带来的恩格尔系数稳步上升和编剧地位的稳步下跌,谭迟越来越意识到——上吊,也是要多选几棵树的。
比如上一次,千年一恋剧组跟组三个月,没日没夜,累成土狗,收到三万稿费,当然还有一万尾款,号称剧播以后结清——言下之意,别等了,没戏。
相比之下,《宅男历险记》四十万字,断断续续写了三个月,收入九千,已经算是高收益了。
如果卖出影视版权,收益率可谓逆天。
因此,谭迟经过认真分析考察,决定持续开坑,坚持码字。
可在选择题材的时候,又遇到了瓶颈。
打开金榜榜单,上榜的基本都是手速惊人的作者,靠字数和更新维持订阅,至于题材……五花八门,毫无规律。
研究了半个月榜单的谭迟最后不得不得出结论。
没有不红的题材,只有不红的文。
热门题材,写崩的人也有一堆,冷门题材,写红的人也不在少数。
总而言之,各凭本事。
选题瓶颈期的谭迟再次陷入惆怅。
而另一件令谭迟惆怅的就是,自从隔壁搬来了一位新邻居后,自己铜浇铁铸的日程计划居然崩坏了。
*
“叮咚、叮咚——”
门铃声中,谭迟看了一眼手机,17:18。
太准时。
放下切了一半的西红柿,谭迟擦了擦手,吧嗒吧嗒走到门口开门。
“谭老师,别吃西红柿炒蛋了,我今天做了大餐,一起吃!”门外的唐甘兰举着锅铲,两眼放光。
“我今天就不——”谭迟说了一半的理由,在闻到隔壁厨房的菜香之后,硬生生换了半句,“好的。”
“快点。”唐甘兰颠着拖鞋回屋。
贪吃是病,得治。
谭迟第一万零八次自我催眠后,回到厨房切好西红柿装盘,洒上白糖橄榄油,捧着盘子去了隔壁。
一进门,谭迟先是条件反射一眯眼,等眼睛适应地板反光后,才慢悠悠走走进客厅坐上沙发。
茶几上摆着两套碗筷,米饭冒着香喷喷的热气,电视里新闻频道一如既往播着领导开会领导加班领导很忙的高能量新闻。
沙发一尘不染,桌面光亮如镜,甚至从这个角度看到的卧室纯色床单,都平整得仿若被高温熨斗熨了一遍。
谭迟不自在推了一下眼镜。
这个房间太干净了,干净的不像是正常男性——或者说,不像是正常人类居住的环境。
“锵!最新开发的菜品!”唐甘兰捧着大砂锅放在桌上, “尝尝。”
谭迟默默看着砂锅。
这次,是黑红色汤底的鸳鸯炖菜,左半边,漂浮着白花花的肥肉,右半边,涌动着黑乎乎的蚕蛹,正中间,标志性的鱼头昂首问天,两个眼珠子闪着诡异的光。
谭迟:“这是——什么?”
“红霞漫天鸳鸯煲!”
“哦。”
地狱血染杀人煲。
谭迟举筷入锅,夹菜入口,香味入喉。
甜鲜滋味在味蕾迸发,在喉头凝出丝绸的触感,滑入五脏六腑,香遍了全身的毛孔。
果然,味道和卖相一样惊为天人。
唐甘兰:“好吃吗?”
“好吃。”谭迟郑重点头,开启残影海吃模式。
唐甘兰嘴角勾起,端过谭迟的糖拌西红柿吃了起来。
谭迟:“又减肥?”
唐甘兰:“减肥是常态。”
“理解。”
“理解万岁。”
“不过——”谭迟顿了顿,“应该多叫些朋友来一起吃。”
“哈!”唐甘兰翻了一个白眼,“小周那家伙一听说是我下厨,跑得比兔子还快,也不知道对我的厨艺是不是有什么误解!”
“其他人呢?”谭迟停住筷子,“好像没见过你请朋友过来。”
唐甘兰神色轻轻一动,眉眼间划过一抹说不出的情绪,但只有一瞬间,便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依旧是一副毫无阴霾的笑脸。
“我的那些哥们兄弟,在国外个顶个都是亿万身家,分分钟几千万上下,忙得是人畜不分,鸡犬不宁,根本没空回国,而且他们都特别瞧不上我的厨艺,每次一看到我做饭,就鸡犬升天,对他们这种不懂欣赏的人,我才不做给他们吃!”
谭迟:“……”
槽点太密集,一时竟不知如何下嘴。
“人畜不分、鸡犬不宁、鸡犬升天的成语不是这么用的。”半晌,谭迟才秉着专业素养,指出了唐甘兰的错误。
“差不多啦。”唐甘兰说,“从小到大,能欣赏我厨艺的,一个是我哥,还有一个就是谭老师你了。”
“你有哥哥?”
“嗯!”唐甘兰表情沉痛,“不学无术啃老一族的败家子!”
“哦。”
难怪,一个大型娱乐公司准备力捧的小明星,居然还去淘宝买10元4条的内裤,看来是被家里拖累的不清。
“珍重。”谭迟情真意切道。
“没事,等千年一恋播了,就能接到更多的剧本,能赚到更多的钱了。”唐甘兰一脸坚定给自己灌鸡汤。
谭迟默默低头扒饭。
少年人,你还是太年轻啊。
剧拍了,不代表一定能播。
剧播了,不代表一定能红。
剧红了,不代表以后有剧接。
有剧接,不代表有钱赚……
前一秒的扑街,后一秒变成经典,前一秒的影帝,后一秒变成过街老鼠,娱乐圈这个地方,永远都充斥着意想不到的转折、诡异的机会,和永远摸不透的风向标。
*
上午九点,谭迟刚叼着中药包坐到电脑前,就接到了一个电话。
话筒里的陈昆明好像打了鸡血:
“谭迟,赶紧的,十分钟以后在你家楼下的白熊咖啡集合,华姐和小曹已经到了,有个好活。”
谭迟:“谁管午饭?”
陈昆明:“这才几点,早饭还没消化就问午饭?”
“挂了。”
“别别别,我请,我请行吧!”
“好的。马上到。”
“我擦——”
十分钟后,谭迟在电梯门口碰到了唐甘兰。
今天的包心菜同志穿着笔挺的西装和衬衣,脚上的皮鞋皮卡皮卡直闪光,脸上居然还涂了BB霜,总之是腰窄腿长,肤白容美。
“早,” 唐甘兰按下电梯键,“出门?”
“嗯。有个工作。”
老旧电梯门开启,二人同时走入电梯。
“我也是,有个试镜。”
说这句话的时候,唐甘兰一直用亮晶晶的目光戳谭迟的脸,那个小表情分明就是说“快问我快问我”。
谭迟:“……什么试镜?”
“还在保密阶段。”
谭迟:“……”
“如果试镜成功,我这次就是男二号,真正的男二号!”
“哦。加油。”
“嗯!”
唐甘兰一溜小跑出了大门,出租车里的小周探头招呼他上了车,一路绝尘而去。
谭迟则是沿着街道绕过悦丰园的绿化带,过了马路,穿过吉祥菜市场,到了主路的商业街区。
形色各异的店头沿着街道一字排开,个个造型雅致,颇具艺术感,皆是世界有名的咖啡连锁店。
这里是蓟京东城最有名的文化咖啡一条街,也是圈内人谈“活”的首选地点。
剧本推销、主创接洽、初次碰头会等等,有三分之二都会选在这条街上。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条街上达成的合作项目,占整个蓟京剧本市场的80%以上。
有人曾戏称,在这条街上喝咖啡的,十个有九个是编剧,还有一个是编剧助理,更有人说,在这条街上谈本子,如果没有上亿的投资,都不好意思点单。
虽说有些夸张,但这条街在蓟京、甚至全国剧本界的地位可见一斑。
谭迟今天的目的地白熊咖啡馆,也是“文化咖啡馆”其中的一家,价格较为亲民,多为编剧们私下聚会的店。
沿着主路走五分钟,便能看见白熊咖啡馆大白熊的招牌,门口摆着早市六折优惠的黑板,现在还不到九点半,咖啡馆里已经坐了好几桌客人,都举着剧本、敲着键盘在热烈讨论,显然都是编剧同行。
推门而入,门口的白熊木偶发出“欢迎光临”的可爱生效,谭迟眺眼扫了一圈,正要掏出手机,就听旁边有人喊:
“谭迟!这里!”
门右侧三米的小圆桌旁,一个男性举着手臂乱摇,对面还有一男一女。
招呼谭迟的是一个身穿嫩蓝色衬衣的中年男人,他旁边坐着一个小伙子,皮肤黝黑,头顶扎着小辫,对面的女性身形富态,皮肤白皙,套着飘逸的雪纺长裙。
三人看到谭迟,同时露出了期待的表情。
谭迟:“呃——”
“陈昆明,我是陈昆明,”中年男人指着自己的鼻子,“我换了发型,还认得吗?”
“谭姐,我是小曹啊,最近游泳晒黑了。”小伙子哭笑不得。
“我是华姐,产后胖了二十斤。”女人挥手。
“华姐、陈哥、小曹,好久不见。”谭迟松了口气,坐下掏出手机对着三人咔嚓咔嚓咔嚓拍了三张大头照。
三人扶额。
华姐:“小谭你这脸盲还是要治啊。”
谭迟:“天生,没的治。”
“谭姐你之前不是说,除了父母,还有一个人能让你记住脸吗?”小曹给谭迟倒了一杯白开水。
“那是特例,不能算。”谭迟摇头,从包里掏出笔盒本子,“什么活?”
“华姐两年前改编的本子,终于定稿建组了。”陈昆明把一册剧本推到了谭迟眼前。
剧本封面粉红色的,虚化背景上铺满了口红眼影和粉底,上面印着三行字:
《画爱》
导演:孙启福
编剧:何淳华
※※※※※※※※※※※※※※※※※※※※
是的,码字工的基础就是——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