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兴修水利
沈是边走边记着新府邸的线路,下次在跑错,小命就堪忧了。他动作快,对京城有熟悉,没一会便到了宫里。
时候还早,他并不喜欢太早到,傻傻的杵着没什么意义,他放慢脚步往常去的小道上走着,自古小道多故事,你很难说会收获到什么……
比如前面的兵部付尚书嘴角破了个口,肯定是昨夜又和婆娘打架了,怕被人笑话趁着人烟稀少之际迅速穿梭而过,然而事不如人愿,礼部常尚书贱兮兮的拦住他去路:“付尚书,昨夜又去偷喝酒了吧?”
“大丈夫喝酒天经地义!”兵部付尚书反驳。
“嘿,天经地义,那你脸怎么这样了。”
“别提了,都是婆娘不懂事,嘶……”付尚书嘴角疼的一抽。
礼部常尚书哈哈大笑:“尊夫人也是为你好,太医都说你肝不行了,多注意点……”
兵部付尚书高声道:“你站着说话不腰疼,不让你喝试试,我们习武之人,没了酒,就是没了命!”
常尚书笑的更厉害:“你朝我凶什么,有本事对你妇人吼去。”
付尚书瘪瘪嘴:“大丈夫怎么能和女流之辈一般见识!”
常尚书还想继续闹他,余光突然瞧见一个人,他挥了挥手:“沈少卿,别来无恙啊!”
付尚书好奇的望过来,沈是向前拱手行礼:“正四品大理寺少卿沈是,见过两位大人。”
付尚书恍然大悟:“你就是那个,三个月让崇明改头换面的状元?真是英雄出少年……老常你还记得我前年派兵去镇压过一次,好了不过一个月又乱了,那种地方竟也能安贫乐道起来,沈少卿大才啊……”
沈是谦逊的说:“大人过誉了,学生不敢当,不过是在其位谋其职罢了。”
常尚书见缝插针的说:“可不是,他还是沈太傅门生呢。”
付尚书瞪了常尚书一眼,门生就要和你们这种只会打嘴炮的言官站一起吗?他不服气的说:“我看沈少卿是个干实事的,莫和这几个老古董混在一起,今后一定大有作为……”
“付惧内,你说谁老古董呢!”常尚书一掌拍在付尚书后背。
“你、你等着……下朝我断了你肋骨……”付尚书气的拿手指着他鼻子点了两下,嘴角又痛了起来,看了看身后渐多的人,连忙往前方走去。
沈是尴尬又想笑,这兵部尚书武艺高强,但比他武艺更有名,便是惧内的名头,众人打趣他已成了生活常态。也因为这个,即使他新旧党派都没参与,众人也与他相处的不错,平日韬光养晦,两边不得罪,一有什么又能亮出真家伙来,叫大家不好为难。
是个顶聪明的人。
常尚书哪里肯放过这个取笑付尚书的机会,和沈是告别,又追了上去。
陆续又有几人上前寒暄,被柳侯爷亲自迎回京城的名头,让他无论在何时都是所有人的焦点。
沈少卿,沈少卿,沈少卿,他脸都笑僵了,这条路还要走多久啊。
忽然,世界安静下来。
什么情况?
他感觉以自己为圆心,三尺之外似乎有个透明屏障挡住了众人,只有他们投来的目光,让自己后背发凉……
他还没来得及反应,一只手覆上了他后颈,在白绒绒的围脖上不轻不重的捏了两把,像抓住什么猎物一样。
他转头看去,来人目光冷冽的扫了他一眼说:“呵,沈少卿。”
轻呵出的气息,从他眼睫撩过,痒的他不自觉的轻颤两下,复而睁开。
而来人已经走了,徒留一个玉带华冠的绛紫背影。
“沈少卿,你没事吧?”身边围上了许多关怀之声,大概都觉得柳侯爷和他解下如此世仇,迟早要把他拆骨剥皮才对。
“没事……”他摸了摸围脖,怅然若失低语:“怎么年纪轻轻多了个爱掐人脖子的怪毛病。”
又想起昨夜柳长泽的那滴泪,少了与众人说笑的心情,沉默了许多。
一直到金銮殿上,承明帝的声音将他拉回了神:“今年雨势繁多,各都城频发水患,而通渠大坝年久失修,朕有意开年后,兴修水利,诸位大臣有何想法?”
工部侍郎蒋图率先站了出来:“臣自当竭尽所能,带领工部齐心协力,开渠灌田,排洪防溢,力造利国利民之法,守百姓太平。”
“蒋侍郎对治水一事,研究颇深,屡有高见,此事交于你办,朕很放心。”承明帝颔首,故意拖了点时间,而后问:“朕记得从前宋阁老和沈太傅可是水利双杰,一幅‘通济引渠图’造福多少百姓,许多理念时至今日都在被人效仿,不知宋阁老有何良策?”
宋阁老缓缓出声:“臣不敢居功,‘通济引渠图’大部分是沈太傅的功劳,臣才疏学浅难以担此大任,不过天下才子辈出,兴修一事尚有时日,圣上何不广纳良策,再与工部一同商议,共开新篇。”
“有理。”承明帝思索一番道:“秦掌院,翰林院内群英荟萃,此事就交由你与蒋侍郎一同商议,一月后,朕要两幅佳稿。”
“臣遵旨。”两人退下。
承明帝又想起个人:“沈少卿,你也同为翰林院出身,又有幸受沈太傅点拨,对水利一事可有见解?”
秦掌院心下了然,这是明示翰林院出身者,皆有机会。
沈是暗付,宋奉安这般推却,定是另有人选,他猜想是在推李云赋上来。而他风头正盛,木秀于林不是好事,可兴修水利此等大事,若能献出良计,于民生有福……
他抬头欲禀,只见柳长泽看着他,微微摇了摇头。
“回圣上,臣对水利涉猎不足,实在惭愧。”
其他的,他自可以通过别的办法去提点李云赋,确实没必要以身赴险,能让宋阁老赏识的人,他很放心。
承明帝看了他半响,似乎在他身上寻找着什么故人的影子,而后遗憾的说:“也罢,各有所长,朕便静候佳音了。”
这世上终究是没有下一个太傅的。
自他登大宝以来,所有人都要他无所不能,只有太傅会在他十几岁被藩亲欺辱签下割地不赔款条约时,偷偷来宫里送他小黄鸟,将明里暗里逼他写罪己诏的言官折子搬到了角落。
对他说,圣上已经尽力了,无需自责。
那是他记忆中哭的最厉害的一次,千古罪人的骂名压得他喘不过气,但国库虚空,若起战火,百姓怎么办。大齐数十年没交战了,难道他一登基便要生灵涂炭吗?
人为刀俎,他为鱼肉。
弱小的皇帝是众人眼底的流油的肥肉,谁人不想来分一杯羹。
太傅说,国力积虚,是经年沉疴;被迫割让,是臣下无能。不是圣上的错。
听闻圣上将藩亲提出的和亲与设流通口纳税之事一力否决,既保了大齐的气节,又免了百姓赋税之苦,圣上做得很好。臣此去江城治水,寻到一只颜色特别的黄隼。
太傅推了推黄隼走到他面前,模样呆呆的,走两步还摔了一跤,是他上次在古书上同太傅讨论的那只奇鸟,他很喜欢,但不能派人去找,怕背上昏庸、玩物丧志的骂名。
没想到太傅都知道。
太傅安抚的拍了拍他后背,露出一个温柔的笑容说:“送给圣上的奖励。”
他所有的委屈在这一刻泄洪而出,他说自己怯弱害怕无能,太傅都听着很仔细,没有同他讲大道理,没有说不可以,不知道说了多久,他累的眼皮都睁不开了。
只记得最后,太傅轻轻对他说,圣上累了便歇一歇吧。
像得到了什么首肯,他连着七日为藩亲一事奔波未曾合上的眼,终于可以歇息一会了。
翌日,刚从江城治水赶回来的太傅,又连夜奔去了藩亲处,只身入营,以三寸不烂之舌,拿回了失地,还开拓了丝茶贸易。
承明帝退朝离去时,回头神情难辨的看了一眼沈是。
不得不说,真的很像,不是容貌,是气度和感觉。
连他新宠的美人都不及一毫。
一声“退朝”高声起。
金銮殿的众人如鸟兽散去,秦掌院立即与宋阁老走了一道,两人回至书房,退避众人。
秦掌院问:“阁老才华绝世,若论治水还有谁堪比拟,况且若阁老愿意,哪有蒋侍郎什么事情?此事工程浩大,倘使交于我们手中,岂不是握住了半个财权,看那些新党支持者还有什么资本再猖狂。”
宋阁老品着茶说:“我且问你,国库谁管?”
“户部柳元宣。”
“他儿媳妇是谁?他女婿是谁?”
“常胜萧将军之女,工部蒋侍郎。”
“你既都知晓,为何想不明白。”宋阁老放下了茶,拉开了柜子,不知道寻觅着什么:“若工部蒋侍郎不参与,你以为此事钱能顺利批的下来,你以为兴修劳民动乱,谁能及时压制下来?蒋侍郎非去不可!”
秦掌院抿紧了唇愤愤不平:“那就叫白花花银子,都进了贪官的口袋里!”
“非也,蒋图虽然贪财,但人确实有大才,此事他去倒不是坏事。”宋阁老在夹缝中看到了一页泛黄的图纸,笑了起来:“新党旧党,势如水火。圣上让你也找一个……你可知道是什么意思?既要有治水之才,又要有正直监工之心,如此重任,秦怀,你不要让圣上失望啊……”
秦掌院醍醐灌顶,忙问:“阁老既然思虑至此,可是有恰当人选?”
“翰林院藏龙卧虎,不好说谁技高一筹,你向来刚正不阿,又独具慧眼,我相信你可以找到的。”宋阁老抽出那个泛黄的纸,交给秦掌院:“此图为当年沈太傅‘通济引渠图’原稿,你拿去翰林院给众人开拓才思……”
秦掌院大受感动,此等藏品,意义非凡:“秦怀定不负圣上与阁老所托!”
宋阁老又抿起了茶:“时不待人,你先去吧。”
待秦怀告辞后,老管家替他换了一杯热茶:“阁老,秦掌院死脑筋,你不替李大人说两句?”
“我的门生,何需走后门。”
老管家端着茶,走了出去,其实也不对,谁不知道李云赋是宋阁老门生呢,多少还是会留意着点,只是你不明示,相对结果公正一些。
……
沈是下朝在小道上乱逛,他对皇宫比对自己家还熟悉,也不怕走了不该去的地方,柳长泽为什么对他摇头呢……
“侯爷,我柳元宣不是知恩不图报的人,我知你后来纵使拉了柳家入水,也始终有心结……”
“不必多言,若不是太后开口,我不会帮你们。”
沈是停下了脚步,大片的竹林挡住了他的身影,帮什么忙?他寻了个更安全隐秘的位置,细听起来。
“侯爷,你、太后、柳家,本就是一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你就算在抗拒,也是改变不了的事实。”柳元宣鞠躬道:“侯爷若是愿意,我愿将柳家家主拱手让出。”
“谁稀罕。”
柳长泽轻蔑离去。
柳元宣捋了把胡须,伫立原地看着竹叶萧瑟,柳弥不久后赶到:“父亲这般神色,想必侯爷没有答应。”
柳元宣轻笑了一下,如今圣上倚重柳家,又想靠那群冥顽不化的老匹夫压制柳家,国库丰盈后就想卸磨杀驴,那里有那么好的事,而这个曾带柳家兴盛的人,已经快没有利用价值了。
“故作清高。如今新政摇摇欲坠,你且看看,头一个推出来‘以死谢罪’的是谁。”
柳弥皱眉:“父亲既已算到这步,我们不也如履薄冰?”
柳元宣像似听到什么笑话,大笑起来,长长的胡须也跟着抖动:“荒谬,我柳家枝蔓遍布朝野,权倾朝野,手握财力,皆是有实才的能人异士,我看谁能拔的起来。”
这种极度膨胀的自信,给了柳弥一阵不安。
“父亲,我以为……”
“走了,隔墙有耳,莫要多谈。”
柳弥朝竹林瞥了眼,与父亲一同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