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海洋,为何优于陆地?(1/2)
恰逢提前下班,历史课老师『汤莹History』坐在自动驾驶的无人船内,迫不及待地打开VR眼镜,登录今天的教师系统。
只见刚刚排名第一的求职者,瞬间被挤压出去。看来,还是这位提前下班的摸鱼老师,资质更为优秀。
啪的一声,老师的虚拟3D人物模型展现在了学生眼前,那是一只披着红围巾的白猫。
学生们大惊失色,想必今天不应该是这位老师前来讲课。
根据历史经验,学生们大概已经预料到,一场闹剧即将开始。
老师站在讲台上,发表演讲:
据我所知,是成本方面的原因,导致海洋(相比陆地)更具优势。各位以此为题,自由发挥。
物理课代表,奋勇告前:
电费比陆地便宜,美滋滋。我们利用海浪(潮汐能)建立水电站发电,无需额外购买燃料。
化学课代表,夫唱妇随:
建房比陆地便宜,美滋滋。我们提取海水用于制作珊瑚(建筑石材),全程免费。
生物课代表,三而竭:
食物比陆地便宜,美滋滋。我们通过阳光培养蓝藻,喂鱼喂虾,躺着捞鱼吃。
地理课代表,四不像:
运费比陆地便宜,美滋滋。我们无需付费修路,且不会绕圈、不会堵车,条条大路通罗马。
老师明显感到不满意:
咳咳,这里是历史课,请以历史学科角度分析。
大家沉默了许久,生物课代表只能硬着头皮,编造一番:
生物之所以被称为“生物”,是因为能够自我复制——不需要借助外力即可自行发展成为群落。
一个城市也是如此,一座“活着”的城市,必然会发展壮大。
仅仅凭借自身无限循环产生的建材,足以使这座城市的建筑规模永续增长。
与此同时,陆地如“死物”一般的城市,如果不加以修补(借助外力),则会自行消亡。
商务课代表抓住机会,嘲讽道:
你生物课程白学了吧?连我都知道每个生物“种群”皆有契合自己的舒适圈。只有处于圈内,才可以按照最佳方式繁衍。
对于城市本身来说,“陆地城市”、“海洋城市”,两者显然属于不同种群。它们的各类设施、运作方式,都是针对陆地(或海洋)分别作出优化。
既然我们各方面条件与陆地差别极大,且量身定制,那么其发展壮大也是必然结果。
哲学课代表,托着下巴,沉思了一会,提出质疑: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