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前方高能!核聚变打击(1/3)
教室内部的VR场景,依然如此漆黑,仿佛是暴风雨之前的宁静。
一瞬间,宛如白昼,大海在咆哮,把教室这个球形船体,冲到了岸边的沙滩上。
某位熟悉的脸庞,打开了教室的舱门,学生们都认识他。
物理课代表,打着吊针,坐着轮椅,颇有气势地走进教室,宣扬自己对于物理课的忠诚:
“我【江南第一才子】,就算是饿死、吓死,也不会逃你们一回课。”
地理课代表(现任“海王”),拿着刚刚继承的《玛莎拉蒂》三叉戟,走上前,拍了拍这位“才子”的肩膀,嘲讽道:
“那我这名【海南第一翘棍】,今天就堂堂正正逃课了。毕竟全市的深海考察事业,都指望我去做了。”
化学课代表,刚醒过来,瞄了一下老师名字,立即意识到这节课并不简单,仿佛是之前全部学科的总和,乱成一锅粥。
于是笑而不语,静观两人激情互掐。
刹那间,一声巨响,教室外面遭到轰炸,地面坍塌,堵住了路口。
看来全体学生皆无法逃课了。
老师从炮弹里面蹦出来,拿着绿色发光的神秘物质,在黑板上写着《E=mc2》“质能转换”方程。
『诺贝尔Physics』,很显然,是今天《最后一课》物理老师。
绿光照耀在他憔悴的脸庞,在此之上是“彩虹爆炸头”造型,仿佛就是【历史课代表】的爷爷。
化学课代表,深知这个名字的沉重意义,不耻下问:
“老师,您取了化学家的名字,为什么形象跟物理学家一个模样?”
老师趁机提前预告本节课的内容:
“因为我裂开了,释放了一些中子,产生了某些物理现象,使得四周气体扩散,形成彩虹爆炸头。”
化学课代表,对于物体的颜色,非常敏感:
“据我所知,彩色来自于光线不均匀的吸收、反射、发射,您这头发是具有哪方面的特质?”
可惜老师之前已经向【作者】妥协。对着学生们,勉强解释这部作品的奇葩设定:
“【彩色】在文艺作品里面,代表着【不可描述】的内容。
例如呕吐物,在影视作品之中,常以彩虹图像代替。”
历史课代表,摸了一下自己同款的彩虹爆炸头,提出另一项质疑:
“【诺贝尔】明明是一名化学家,为啥跑来教物理了?”
老师对此早有准备,拿着课本继续讲解:
“对于诺贝尔来说,爆炸就是一门艺术,无关任何形式。
化学可以制造炸药,物理同样也可以。
即便是一种生物,例如【雀尾螳螂虾】,身长仅5厘米,竟然可以一拳击碎玻璃、产生5000摄氏度的高温,跟太阳表面的温度一样高。”
生物课代表,仿佛看见了新大陆、打开了新世界大门:
“为啥不把这只虾,拿去点燃《核聚变》反应?”
老师轻轻一撇,不忍直视这名【门外汉】,评价道:
“傻呀,你打喷嚏也有12级台风等级,静电最高可达几千万伏,可惜皆不具备实际用途——既无法用作风力发电,也无法帮助手机充电。”
哲学课代表,顺藤摸瓜,尽情抬杠:
“既然,静电可以轻易击穿【半导体】元件,为啥依然无法点燃【核聚变】?”
老师见状,想起了学生们之前上了一节《技术》课程,于是深邃地回答:
“这是因为一件精密设计的仪器,只要一个螺丝钉出错,则全盘皆输。
静电,就是负责打碎某一个螺丝钉,从而瓦解这件半导体。
相反,对于核聚变反应,是依赖于混沌之中无限的试错,直至刚好有一对粒子脱离混沌、产生秩序,方可实现连环反应、引发一系列的核聚变。
因此,这需要持续的高温环境,而不是像喷嚏、静电那样,短暂的昙花一现。”
新上任的技术课代表,觊觎神的力量,虚心求教:
“神在梦里对我说过,核弹爆炸之后产生1000w高温,足够点燃《核聚变》。
但是,核弹必需的【铀235】,无法进口购买。该如何自行获取呢?”
老师发现这个问题难度较大,于是百度了一下,复制粘贴于黑板上:
“海水中【铀】浓度只有十亿分之三,但不要放弃这个希望。
要知道,生物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章节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