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甄家通过贾母说服太上皇, 林如海即将续娶甄家女,这一消息迅速传到了宫里宫外,且不说义忠王府里义忠太妃和林黛玉是何态度,却说贾家这边。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 京里有眼睛的人都已经看出来了, 贾元春是假妃, 她的皇妃之位是假的, 皇家根本就没有把她当一回事儿。也只有刚刚经历了贾元春省亲,还沉寂在虚荣里面的贾家不曾发现。
可是林如海续娶一事不同。不说林如海跟义忠太妃的关系,就冲着他在江南立下的功劳, 大家都知道他的未来。
林如海高升, 对于义忠太妃和端慧公主进一步掌握义忠王府的意义以及义忠王府进一步分裂带来了一系列政治意义且不说, 他的再娶无论是对一种义忠王府还是贾家, 意义都不同。
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 义忠王府希望林如海通过再婚摆脱贾家这门糟糕的姻亲, 而贾家则希望进一步加强跟林家的关系。
如果林如海还在扬州巡盐御史这个肉·石磨上, 注定了被这个官场肉·石磨磨掉最后一丝血肉连骨头都不剩下的话, 贾家绝对不会在乎,就跟送宫花事件一样。
可林如海早就离了扬州巡盐御史这个要命的位置, 如今眼看着就要入阁拜相, 对于贾家、对于贾母来说, 意义就不同了。
如果说林如海在扬州巡盐御史这个位置上, 以贾母为首的贾家诸人对林如海林黛玉父女的态度是高高在上的怜悯的话, 那现在, 他们就只有巴结了。
贾家绝对不能失去林家这样一门显贵的姻亲,可是贾家没有身份合适的女孩儿,加上甄家势大, 只能点头,因此贾母回到贾家就闷闷不乐,偏生碍着老亲,不好现在就请大夫。
唯有王夫人和薛姨妈两个背地里暗暗称愿。
王夫人得到消息,第一时间就来找薛姨妈,跟她说:“甄家姑娘到底年纪大了些,林如海家里也没有别人了,少不得帮衬些个。等忙完了这些事儿,就该轮到宝玉和宝丫头了。”
薛姨妈秒懂。
对于林如海再娶、贾母再失一臂膀一事,王夫人乐见其成。王夫人和薛姨妈这对姐妹唱了数年的金玉良缘也更进一步。
不过,薛姨妈还是有些看不上贾宝玉,而且,外面对贾家的风评,她隐隐约约地听到了些。
薛姨妈道:“那妹妹这里就先谢过姐姐了。不过,既然林大人要再娶,那府里不接林丫头过来小住几日?”
就是不指望跟林家结亲,让薛宝钗有机会跟林黛玉接触、结交,对薛家也是有好处的。
就跟贾母一样。虽然贾代善去世多年,虽然贾赦也分出去了,可贾母依旧在贾家这座宝塔的尖尖儿上,还不是因为她跟宫中两位太妃都是手帕交!
在薛姨妈的心中,林黛玉是义忠太妃的义女,将来的婚事肯定很显赫。现在跟林黛玉交好,只会给未来的薛家带来源源不断的好处。
王夫人道:“还不是义忠太妃?她如今离不得林丫头。林丫头既然住在他们府里,她不点头不放人,我们也无法。你说,义忠太妃也真是的。她就是皇家贵人,怎么好叫人骨肉离散的?”
这话也就王夫人这位皇妃之母能说了,薛姨妈哪里敢说出口?
薛姨妈道:“这不是林家没个正经的女人么!义忠太妃到底是林大人的师姐,林丫头就是不是她的义女,也跟她的亲侄女没什么两样。更何况那孩子模样生得好,难怪招人喜欢。”
王夫人听说,这才罢了。
又闲话几句,王夫人这才起身告辞。
薛姨妈与薛宝钗送到门口,这才回来。
一回到内室,薛宝钗就忍不住道:“妈,姨娘……”
她今天说的都是些什么话呀!
薛姨妈拍了拍女儿的手背手,道:“你姨娘就是有再多的话,她也是你的长辈,不是你能说的。”
薛宝钗道:“妈,不是女儿说长辈的不是。而是这府里本就没规矩。我们在这边住了也有几年的功夫了,这府里的行事,我们都看在眼里。妈,您看这府里的丫头婆子,哪个不是惫懒的?又有哪个不喜好八卦新闻?妈,姨娘在我们这里说得痛快,可这话要是传了出去了,可怎么好?”
薛姨妈一听,立刻扬声高喝道:“姑娘的话,你们都听见了没!今儿个若是有一个字外传,看我不送你们去黑煤窑子里头!”
不止是跟前站着的丫头婆子,就连外间的丫头婆子听见也都是一抖,齐齐地应了一声。
薛宝钗看了看薛姨妈,又低下了头。
她们母女其实很清楚,就是他们薛家管得住他们如今住的这个小院儿也管不了这荣国府里的人。王夫人在薛姨妈跟前说得痛快,焉知她在别的地方不会开口。但凡她有一句话传了出去,都是不小的麻烦。
若是贾元春在宫里好好的,有圣眷,或者跟前有个皇子,她们都不会如此担心。可是听听外头传的那些话!贾元春哪个沾边了?
薛宝钗一想起来,这颗心就跟油煎一般。
贾宝玉本就不是良配,这贾家看着也只是面上光鲜!
薛姨妈道:“好孩子,我们不说这个。明儿个我们不是要去探望你舅妈么,你也打了,很该换两身鲜亮的衣裳。”
薛宝钗也知道,她们如今是人在屋檐下,也只能闭上了嘴。
只是这外头跟贾家到底是不同的。贾家这边以为林如海肯定会娶甄家二姑娘,外面可不这么认为。薛宝钗既然跟着母亲去王家做客有机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自然会听到许多不同的言论。她越听越是心惊,回来之后就忍不住跟薛姨妈嘀咕。
第一次,薛姨妈就皱眉:“怎么可能!不过是外头的那些人嫉妒这府里说的昏话罢了!你莫要理会,这也不是你该管的。”
薛宝钗不放心,免不了让自家铺子上的伙计掌柜们打听,可各种消息传来,她越发不安。尤其是涉及到荣国府的爵位问题,更是让她心惊肉跳。
薛姨妈听说就道:“罢罢罢。自古以来,这爵位传承讲的是血脉,要不就是功劳。大老爷是把爵位让出来不假,可是这府里的老爷毕竟不是嫡长子,娘娘也不曾有喜,因此被压住了也未必可知。不如,我们去庙里做场法事,给娘娘祈福,预祝娘娘早日怀上龙嗣。”
薛姨妈越想越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就找王夫人来商量,王夫人当然说好。
不想,消息传到贾母的耳朵里面,贾母就把王夫人叫了过去,道:“这种事情就跟祭祖一样,怎么可以托付给外人呢?到底是我们家的娘娘还是薛家的娘娘?”
贾母一声令下,又有尤氏奉承,很快,就变成了宁荣二府的女眷的集体行动——去清虚观为贾元春祈福、打醮。
贾家本来就喜好排场,清虚观又在城外,还是贾母在贾元春省亲之后第一次外出,贾家摆开了全副执事,不止堵住了整条宁荣街,这里贾母的八抬大轿都已经出了宁荣街,后面还有一大堆的丫头婆子来不及上车呢。
贾家如此之招摇的排场很快就惊动了整个京师,四王八公等故旧或者派了管家送了厚礼来或者派了家中子侄亲自过来探问。
贾母这才发现不妙,原定去清虚观三天,她第二天就不肯去了。
可是这个时候已经迟了。
因为连宫里都惊动了,就是妙玉也得了消息。
妙玉对身边的人的要求就是,出门在外记得带耳朵,把嘴巴留在她跟前。
因为这样的要求,加上她有钱,时不时地有赏钱下来,身边又有几个皇后和义忠太妃留给她的很会办事的人,因此她身边很有几个伶俐的人,惯会打探消息与她知道。
这不,一个小太监从宫外回来,就给她带来了关于贾家清虚观打醮的消息和各种传言。
妙玉听完之后的第一句话就是:“他们有没有妨碍到京畿的农田?”
如果贾家的队伍敢从农田中穿过、祸害庄稼,她绝对会鼓动御史参他们一本。
“回殿下,没有。”
“那就算了。”
那小太监赔笑道:“奴婢还以为殿下会担心呢。”
妙玉道:“担心什么?林如海是大臣,不是皇家的奴仆,他的婚事,他最近做主,皇祖父也好,父皇也罢,也只能帮着做媒,不可能替他做这个主。至于甄家和贾家,他们自己不曾把自家骨肉当一回事儿,那是他们自个儿的事儿。”
正说着,忽见外面匆匆来了一女官,一进门,对着妙玉行了个礼,道:“启禀殿下,老圣人把甄家二姑娘赐予北静王为侧妃了。”
听到这句话,房中各人神色各异。
要知道,北静王妃就是甄家女,也就是甄家本代的大小姐。现在太上皇把甄家二姑娘赐予北静王为侧妃,相当于直接废了甄家二姑娘这颗棋。
妙玉道:“怎么回事?”
甄家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听说甄家太太带着甄家两位小姐去王家参加芳华宴,不想穿过假山的时候,甄家二姑娘跟北静王撞了个满怀。”
然后太上皇就赐婚了。
不管这里面有多少文章,不管是不是因为甄家二姑娘倾慕北静王不想嫁给林如海这样的行将就木的老头,也不管是不是有别的算计、是不是有人为了保护林如海而做下了套子,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后果最后肯定会落到甄家二姑娘头上。
也许她很可怜,但是,立场决定了态度。
妙玉绝对不会同情她。
她不想同情她。
“看起来,林大人的婚事,有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