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宁文瑾的请罪折(2/2)
“购买国债之后,本金不可支取,必须到年限后才能支取,但利息可以每年结清。”
?
老爷子的眼睛微微眯起,心里暗暗地做了一笔账:
每年五分的利息,一万两银子,一年就是五百两。
十万两银子,一年五千两。
虽然不是个小数,但对商人来说,这点利润还不够让他们心甘情愿地给朝廷掏钱。
“皇祖父,孙儿知道,您肯定会觉得这点利息不够让商人们动心。”
“运货途中,一路上少不得人吃马嚼,若是皇祖父下一道恩旨,所有持国债购买凭证的商贾,可以使用沿途官府驿站或码头仓库进行货物周转。期间因住宿、存储、借用马匹等产生的一应花销,收取费用根据当地物价水平进行定额,朝廷再给出相应的大额优惠折扣。”
“但国债到期后,一切福利尽皆取消,需再行购买。”
“这样,比他们自己去找旅店或者仓库,更便宜,也更便捷,也能吸引商贾一直对国债保持兴趣。”
这小子……
刚说到利息不够让人动心,他就给自己支了一个好招。
官府的驿站和仓库让民间商贾使用,在大梁乃至前朝都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宁鸿熙可以想到的是,这史无前例的事儿在朝中提出来,必会引起轩然大波。
可是细细想来,却并不是一件坏事。
为何?
只皆因大梁地域广阔,官府的驿站、码头仓库数量和规模相当之大,每年,维持这些地方正常运作的人员、马匹都是一笔不菲的花销。
朝廷年年都得斥一笔巨资,来养着驿站和码头的仓库。
平日里,要是没有进贡、文书往来、官府的人员往来,这些资源也就全都空闲着了,一年到头真正用得上的时候,寥寥无几。
严重的资源浪费。
若是按照宁文瑾所言施行下去,对朝廷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节流,虽说不能盈利,但至少让这些地方可以不再完全依赖于朝廷发的俸禄,甚至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每年省下的银子何止数十万之巨!
而对于商贾来说,这也是看的见,摸得到的实惠。
双赢局面。
“在孙儿的预想中,国债本就是面向那些进行大宗货物交易的富商进行出售的。朝廷还能借这个机会,清点商贾每一笔的货物,便于大梁的商税收缴。”
“同时,官府承认国债为货币,可以在市面上进行流通,但不能用作税款缴纳。国债实际拥有者出现变更后,必须到官府进行登记,否则认定为无效国债,官府不予发放本金和利息。”
这一点,是宁文瑾深思熟虑之后加上的。
国债作为货币进行流通,同时官府介入,对流通方式进行限制,可以有效刺激经济,也不至于出现通货膨胀。
“同时,国债的发行方法也有讲究,万万不可随意印发。”
“一,定期、分批次发行。”
“二,必须控制每批国债发行数量。”
“三,若非大型战事或国家性大事件,朝廷决不能随意发放国债。”
“原因有三:”
“一,国家不能欠下太多债务,以免后续出现任何变故,导致赋税不足以偿还债务,导致朝廷公信力下降;”
“二,物以稀为贵,一定要吊着这些商人们的胃口,市场有需求,国债才能长久存在。”
“三,避免民间持有国债过多,对国家经济造成影响。”
宁文瑾的这几手,其实放在后世,早都是些玩剩下的套路。
但放在这个时代,绝对的新颖。
宁嘉祯在殿内,时不时地偷偷瞄两眼老爷子一直板着的脸。
只可惜,啥也没看出来。
“太子。”
宁鸿熙放下手里的折子,忽然开口道。
还在偷眼瞄着的宁嘉祯听见老爹叫自己,吓得眼睛死死盯着地面,规矩应道:
“父皇。”
“文瑾的这封折子,你看了吧?”
宁鸿熙的声音从头顶传来,听不出喜怒。
“回父皇,儿臣看过了。”
“说说吧,有什么感想?”
感想?
“嗯……儿臣觉得,文瑾所言,确有可取之处,条条件件也都有依有据,不是一时头脑发热之言。”
宁嘉祯斟言酌句,尽量让自己的话显得客观些。
“倒是会客气。”
老爷子眯着眼,看着自己的大儿子。
“回去跟那你家那个臭小子说说,屁股好了以后,闲着没事多看些圣贤经典,少跟着老四家的那小王八蛋鬼混!大晚上还跑到那种不三不四的地儿去!哼!”
如果宁文彬在这儿,得大呼冤屈。
冤呐!
明明是宁文瑾拽着自己去的,怎么又成了他带着宁文瑾鬼混了?
“是!儿臣谨记。”
老爷子刚才话里话外……
是说文瑾逛窑子去了?
宁嘉祯回过味来了。
这小兔崽子!
看我回去不扒了他的皮!
嗯……
待会去趟晋王府,跟老四聊聊,他家的那个小犊子也是该好好管教管教了。
“等下,让李春山跟你回东宫,看看身子如何,顺便再让他从太医院抓点药。”
老爷子言语暧昧不清,就是不说看谁的身子,抓什么药。
宁嘉祯明白,老爷子这是心疼孙子,可是放不下架子,也有点不太好意思,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补偿一下。
“谢父皇。”
“刘默言!”
宁鸿熙转向身边一直默默垂手候着的刘默言。
“奴婢在。”
刘默言向前一步。
“传户部尚书沈淩河觐见,朕有事找他。”
“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