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问题(2/2)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你最开始学琴时候的事情?”
方静慈眯起眼,看向玻璃上印着的林歌的脸,语气满是慈爱。
林歌大脑接收到信号,迅速发出一道生物电,一路畅通无阻的钻进海马体,激活了这个部位的搜索功能。
很快,林歌眼前出现了一幅画面。
记忆中的林歌,从小就是那种外表沉默内心活跃的人,他内心的敏感让他从小喜欢艺术。
尤其是家里正好有这样的音乐环境。
而学钢琴的行为,虽然有方女士的引导,但林歌自己并不反对。
只是听人弹钢琴和自己学钢琴显然有很大的区别,小林歌很快发现这是一件并不能称之为有趣的事。
练琴其实更多是枯燥的,是一个曲子要弹无数遍的那种枯燥。
于是在林歌踏上学琴的道路后,他常常一边抹着眼泪,一边按着琴键,边错边哭,边哭边错。
方静慈笑着说,“那时你才8、9岁,经常记不得谱子,于是一弹就容易错,错多了就会哭。边哭边抹泪,结果一抹泪又会弹错。”
“不还是因为你老是板着一张脸站在后面。”林歌同样笑道。
“我那是想笑又不敢笑,只好板着脸。慈母多败儿,当时如果我不严格一点,也就不会有你现在的音乐基础了。”方静慈认真解释,接着转头看向林歌,“所以,你还记得当时自己的想法吗?为什么要学钢琴?”
林歌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问的一愣,重复道,“我当时的想法?”
恍惚间,林歌好像看到窗户的倒影里站着小时候的他。
从穿越而来后,他似乎都走在原主想要走的道路上。
做音乐,写歌,在音乐圈证明自己。
这些看起来正确的答案,让林歌逃避,甚至下意识忽视了残留在这个身体里的,原主的想法。
虽然看起来结果都一样,但追根溯源,出发点却并不相同。
曾经的林歌,因为真的喜欢音乐,主动选择了学习钢琴这条路,一直持续到现在。
无论是后来加入原点,还是尝试着写歌,投稿被拒,然后继续写。
这些都源自于林歌对音乐最纯粹的热爱。
现在的林歌,掌握着来自地球的庞大曲库,写着前身可能一辈子都未必能写出一首的优秀作品。
但却并不完全出自音乐最纯粹的热爱。
那些庞大的“记忆”,从一开始就让林歌变得高傲,让他始终以一种俯视的角度,往这个世界的音乐圈里输送着音乐。
那些看似符合歌手的作品,完全是基于林歌自己的标准,基于他前世的判断。
简而言之,林歌一直在做他想要做的,基于前世记忆的好音乐。
于是他拼命写歌,如此高产,一首又一首的给出去,企图证明自己。
于是他急不可耐的想要成立自己的音乐工作室,本质上却是想要筑起一道城墙,把自己带来的那些好歌圈在自己的城堡里。
这些行为,都只是在创造作品,而不是创造音乐。
即便不想要承认,但相通后,林歌已经意识到,自己其实并不是在做音乐,那些合作过的歌手,其实只是他想要表现作品的工具。
这显然不是在做音乐,不是“林歌”的初心。
“妈妈知道你长大了,你变得比以前更聪明了,也更开朗外向了,你能够为自己的行为做决定了。”方静慈站起身,轻轻把林歌抱在怀里。
“我不想指导你应该走怎样的路。只是妈妈觉得,你未来的路还很长,可以不用走的这么快。如果你有任何困惑,都可以停下来,无论是我,还是你望舒姐姐,或者你的朋友、前辈,都很愿意倾听你的内心。”
“所以,无论是答应这份工作,还是拒绝,妈妈永远站在你这边,只要你自己想清楚,自己真的想要什么,就好。”
“妈。”
林歌张开僵硬的双手,搂住方女士的背。
过了半晌,才听到林歌再次开口,
“妈,我脚麻了,你扶我一下……”
“你这孩子。”方女士眨了眨眼睛,从眼角挤落一滴泪水,接着像是拔萝卜一样,把想弥勒佛一般盘坐在地上的林歌从地上扯了起来。
重新站起的林歌歪歪扭扭的站着,但抱着方静慈的手却更用力了几分,就像是放学时那些大叫着投入母亲怀抱的孩子,舍不得放手。
黑暗里,有个微弱却真诚的声音响起:
“妈,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