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红楼柳二郎(3/5)
但相对而言,熙朝的状况比明末要稍好。
一是立国时间不长,统治集团尚未完全腐朽。
二是太祖皇帝吸取明亡教训作出部分制度改良,比如宗室和勋贵爵位逐代递降,减轻了国家负担。
可惜第三代玄康帝志大才疏,自诩文成武功远迈汉唐,在听闻女真作乱后竟集结京营,贸然御驾亲征。
结果二十万京营将士在他胡乱指挥之下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俘虏,来了一场华丽的北狩之旅。
煌煌伟业堪比叫门天子明堡宗!
消息传回时,举国为之哗然。
朝臣惶恐之下拟推监国太子登基,不料太子忽然重病而薨!
当是时,外有东虏攻城掠地征战不休,内则朝廷无主帝位空悬。
局势可谓危若累卵,天倾之祸迫在眉睫。
千钧一发之际,皇四子忠正亲王挺身而出,掌控了京中残存兵力,践祚登极,改元永隆。
而后迅速集结各地勤王军队北上,抵御东虏入侵,最终守住了辽东重镇辽阳。
奴首眼见辽阳久攻不克,自身也伤亡惨重,攥在手里的玄康帝光浪费粮食,根本诈不开城门、换不来钱财,干脆效仿瓦剌故智,将这位过气儿皇帝放回,欲令朝廷自乱阵脚。
有父子君臣大义在,永隆帝不敢不迎回父皇,但也不可能退位——
既然坐上了至尊之位,后退就是死!甚至所有跟着他的人都会陪葬!
明代宗的教训谁人不知?被废之后幽禁深宫暴毙而亡!
谁又不赞于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可没人愿意自己像于谦那样被冤杀街头!
于是玄康帝归来后,荣升太上皇,朝中就此形成日月双悬之局。
各方相互攻讦,朋比为奸者众,绸缪国事者少。
局势日益艰难,形势急转直下,直逼明末之惨淡!
柳湘莲的身份也不寻常,其父柳棱是理国公柳彪幼子,娶荣国公贾代善的庶女贾雯为妻。(此为本书设定)
柳棱生有二子,长子名柳湘英,柳湘莲是次子。
永隆帝继位后罢黜故太子一众心腹,柳棱即在此列。
不久悲愤抑郁而逝,贾雯也因悲伤过度病故。
离奇的是长子柳湘英竟在此期间被人掳走,再无消息。
灭顶之灾接踵而至,家中只剩一个三四岁的幼童。
偏偏柳棱在世时创下了极为丰厚的家业。
理国公府其他几房不禁心生贪念,趁着当时局势混乱,强夺了各项产业并瓜分。
柳三以死相拼,一度要放火自焚,方才勉强保住了这座兴隆街上的大宅院。
这次柳湘莲在翠怡班被偷袭也十分古怪。
按说胡大海区区戏班班主,又不是专干杀人放火勾当的匪人,不该事先有准备才是。
可出手偷袭之人极为狠辣,便是柳湘莲这等练家子也没反应过来,绝对不是寻常人!
且当时蒙着面,根本无法判断对方身份。
反思此事,竟像是有人故意设局,以蒋玉菡作饵,引他入彀!
若非柳三及时赶到,他小命休矣。
此事未必和柳家没关系。
眼见他即将长大成人,卑劣之辈岂能不担心他会夺回家产?
斩草须除根,先下手为强。
这可都是老祖宗留下的金科玉律,谁人不知!
柳湘莲心生警惕,理国公府不仅不是他的靠山和助力,反倒是生死仇敌!
将来如何做呢?
柳湘莲暗忖,天灾外患意味着即将到来的是个动乱年代。
与其皓首穷经作书生,不如金戈铁马为大将。
为自己、为国家、为众生,杀出一条生路来!
正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他”这些年虽然浪荡,也不是一事无成,至少武艺不错。
一方面是柳三严酷操练,一方面是他自己有股子狠劲儿。
现在已通过武举的童生试,成为京师武学的武生。
可继续考武举人、武进士,将来子承父业。
对此他信心充足。
武举虽文武兼考,但文化方面只考策论和武经默写,难度与文举相比不啻天壤之别。
至于比拼弓马骑射等武艺,或是较量力气,于他而言更是轻而易举。
近年来参与街头乱斗不知多少场,以一敌十也未尝一败,罕逢对手。
做职业军人又是他的老本行,驾轻就熟。
不过,这些于他而言都太过遥远,当下迫切需要优先解决一个重大问题:
赚钱活命!
……
这天下午,柳湘莲在院中躺在藤椅上晒太阳。
暮春的阳光暖融融的,照得人十分舒服。
他养伤期间经常如此,有时候想着想着就睡了过去。
居住在前院儿的柳三似游魂般忽然出现,重复数日前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