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465
宏图壮志、勃勃野心……都消散在了洁白的大雪里。
周恪收回弓箭,冷眼看向地下那具死不瞑目的尸体。
“传令下去,就说秦承嗣伏诛了,令其余人等速速投降”。
雪还在下,太阳依然被云层掩盖。只是雪势渐小,大概不久以后,雪就要停了。
是新的一年了。
……
新年新气象,各地好消息频频到来。
姚志勇、蒋宜与何兴旺一同,杀入了京都。刘三俊带人收复其余各地州县。
秦承嗣一死,各地几乎没有任何抵抗之力,也没了抵挡之心。
到了四月底,天下已然易主。
沈游与周恪率队骑马,他们正在官道上赶路,前方便是京都了。
“我还是第一次来京都”,沈游感慨道。
周恪笑起来,他与沈游并骑,两人双双策马扬鞭,直奔永定门。
他笑道,“待空下来了,我带你去京都各地玩,此地美景颇多”。
话音刚落,即刻听见一声——
“前方可是周大人和沈先生?”
有一位穿麻衣的老者站在城门口高声喊道。
沈游这才发现前方有一大片稀稀拉拉的人影。
“那是什么人?”
周恪笑着低声道,“你看,这便是京都第一景——亨嘉之会”。
什么?
沈游眼带迷惑。优秀人才聚会要在城门口吗?这是什么新型聚会方式?京都潮流?
然而等到沈游御马来到城门口,只觉周恪此人,实在促狭!
说什么亨嘉之会,摆明了是在讽刺这帮人根本不是什么优秀人才,全是一帮投机者。
这群人面色红润,有几个甚至肚大腰圆,摆明了平日里吃好喝好。
这会子人人扬着笑脸,恭恭敬敬的站在城门口,显然是得了消息专在这里恭候沈游、周恪。
有意思的是,这帮人全部身着麻衣。
沈游更是无奈。
这应该是觉得他们皂衣军尚黑,颇为肃穆。官服上也没绣太多的花纹,平日里行事比较节俭。于是这群人也不敢穿红着绿、更不敢穿锦着绸。
小心翼翼至此,这群人多半是北齐旧臣或是宗室勋贵。
奇怪了,姚爽竟然也会放这群人出来。
按理,沈游和周恪到达京都后,此地应该戒严才是,姚爽为何会允许这些人进入永定门?
沈游脑子里思绪万千,但她嘴上却说道,“不知诸位是……”
方才喊人的老者应该就是这群人的领头羊,他躬身一礼,“草民叶玉泉,见过沈先生、周大人”。
沈游一愣,这位便是秦承嗣的首辅叶玉泉,也就是秦承嗣死后带领京都百官向皂衣军投诚之人。
周恪温和道,“原来是叶首辅啊,久仰大名”。
这话语调温和,就是听在叶玉泉耳中,实在刺耳!
他叶玉泉除了一个背主之名,又能有什么好名声呢?
周围全是黑压压的皂衣军,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他只好赔笑两声,说道,“二位大人初至京都,舟车劳顿,难免风尘仆仆,吾等设下了接风宴,还请两位大人不吝赏光”。
沈游心知肚明。
改朝换代了,企业破产了,这帮遗老遗少们失去了往年崇高的地位,就得在新企业为自己再谋一个职位。
只是沈游实在没什么想法。她既没打算捧着他们,也没打算鄙薄他们。
只拿他们当寻常百姓对待便也就是了。
沈游便开口说道,“接风洗尘就不必了,我等事务繁忙,多谢诸位厚爱”。
说完,她与周恪对视一眼,两人牵了马,齐齐要进城门去了。
叶玉泉一愣,又急急说道,“还请二位稍候”。
周恪驻足,似笑非笑的看向这帮人,心知戏肉来了。
“周大人、沈先生”,叶玉泉带着众人齐齐躬身一礼。
沈游看他们动作如此整齐,心中了然,这必定是此前排演过数次了的。
她倒是来了兴致,伸手拽了拽周恪,示意他停下来看看这帮人要干什么。
也看看姚爽、刘三俊等人放任了这群人出现,到底是要做什么。
叶玉泉行了礼,上前一步,大声道,“大齐□□承皇天之眷命,载厚土之德行,平天下,定江山,筚路蓝缕,兴国□□,使大齐承平廿百一十七年。然其后人暴戾恣睢、残杀无度,以至兵连祸结、烽鼓不息”。
“都道神器本无主,有德者居之。今有周、沈二位恤百姓、止干戈、平天下、定九州。其仁比尧,孝肩舜,功过三皇,德高五帝”。
“草民叶玉泉,谨代京都百姓,迎二圣入京都!”
沈游整个人都要麻了。
她怀疑的看向叶玉泉那张褶子脸。什么功过三皇,德高五帝,对方到底是怎么把这种话说出口的?要脸吗?
身侧周恪简直要大笑出声。
他已经许久没看到过沈游这副震惊的样子了,实在是好玩得很。
周恪一点也不奇怪叶玉泉的话,堵在城门口,面对着如此之多的士卒、百姓,能是为了什么呢?
自然是三请三让,然后登基为帝的小把戏了。
周恪甚至敢打赌,京都门口是一请,到了皇宫门口是一请,然后最后一请便是第一次皂衣军的百官聚会。
紧接着,按照叶玉泉的设想,周、沈二人便会顺理成章的登基为帝,展开新的纪元。他不晓得皂衣军内这对夫妻谁的地位更高,便玩弄了个文字小把戏,说“二圣临朝”。
但反正不管沈、周谁当了皇帝,他们这些有了“从龙之功”的遗老遗少们,就能够在新的一朝里活得滋润无比。
就是可惜了,这办法对于旁人而言,或许管用。然而对于沈游、周恪而言,简直是人生莫大的耻辱。
为了打倒皇权,奋斗了十五年,却在即将有望达成这个目标的时候,被一帮人怂恿说要你不该打倒皇帝,你该去做皇帝。
简直是在侮辱沈游、周恪的理想。
沈游难得如此生气。
倒不是生气叶玉泉等人搞出这副把戏,事实上,她一点也不意外,这群人为了投机,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况且他们刚刚还活在皇权的世界里,这会子说要让周恪、沈游当皇帝,不过是以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代入了沈、周二人罢了。
所以这群人搞出三请三让,一点也不奇怪
真正让沈游愤怒的是,这帮人为什么能出现在这里?
这代表着提前到达京都的皂衣军,例如姚爽、蒲良骏、王梁、刘三俊等一大批“老人”,他们接受了沈游、周恪数十年如一日“天下为公”的教育,却依然默认叶玉泉做出这样的事。
他们要干什么?
是想试探沈游、周恪是否初心不改,还是要干脆让沈游、周恪黄袍加身,就此登临帝位?
掩盖在宽袍大袖之下,周恪轻轻扯了扯沈游的衣角,示意她稍稍冷静些。
沈游闭了闭眼。
同僚多年,她不信姚爽等人会干出这种事。若真是如此,沈游倒不如承认自己十五年奋斗付诸东流。
既然不是要逼迫沈游、周恪当皇帝,然后二圣临朝,那就一定是别的想法。
沈游冷静了之后长舒了一口气,应当是为了让她向全天下人宣布这个消息。
他们要为了定鼎天下后的制度造势了。要让天下人都意识到皇权的时代过去了!
“先生饱读诗书,师从衍圣公,便该知道儒家有一句话四海闻名”。
叶玉泉一愣,完全不知道沈游为何突然提起这个话题,但他见机极快,便躬身道,“请沈先生赐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沈游语毕,又朗声道,“皇权之害,在于皇帝权利毫无节制。开明的皇帝尚且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然而富不过三代,其子孙多半取万民之财货供养己身,却丝毫不知该反哺万民。”
“盖因其至高无上,自觉天下皆为其家业,四海皆为其土地,万民皆为其仆婢,于是肆意掠夺,从无忌惮。”
“然则皂衣军早在诞生之初,便已定下了‘天下为公’的理念,吾等当年亦草议过以阁臣制代替皇帝行事。具体事宜虽尚未商定,但已有了草议”。
“然则不论是采用何种制度,视天下为其家业的皇帝再也不会出现了!”
沈游说的中气十足、慷慨激昂,然则周围的百姓活像是在听天书。乃至于读过书的叶玉泉等人也觉得自己早上做梦没睡醒。
这倒也正常,这里是京都,一国首府,是皂衣军宣传最少也是被皇权浸淫最深的地方。
况且这对于许多百姓而言,实在太过遥远,还比不上皂衣军告诉他们中午能吃上一顿饱饭来得让人高兴。
沈游也知道,这个地方不是皂衣军扎根最深的南方,这个地方需要普及的东西还有很多。
但她有信心,因为她今年堪堪而立。
未来二十年的时间,她会坐在首辅的位子上,牢牢地将“皇权大害”、“天下为公”的理念灌输下去。
等到下一批接受着沈游的教育长大的孩子能够出来承担责任了,沈游的任期便结束了。
沈游舒展了眉目。
她的眼前是巍峨古朴的城墙,尚且还残留着战火的痕迹。然而抬头往上望去,是明亮宽阔的天空,有白云层层,有飞鸟掠过。
新与旧的交替。
一如这个新生的国家,从破败的老树里生出新芽,从一个时代进入另一个时代。